王树光:在基层读懂中国【光阴人大】
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都在发生新鲜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轻声诵读,有人在谨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刚刚结束 通宵的奋笔疾书站立窗前眺望远方,有人站上讲台翻开书本谈论古今天下,有人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话题……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年复一年,镶刻在人大地图 里。
有很多人,值得歌颂;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库建言、协创平台、百村调研、同辈关怀、法律援助、公共服务……每个故事都有人来了又走,都充满自信、惊喜和欣慰,也流淌着不安、失落和泪水。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心路和足迹,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这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
第12期为您推出华体会现金 校友王树光的故事。
谦和、真诚,这往往是王树光给人的第一印象。年轻的他,已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青春。在校期间他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救助了一名白血病患者,先后被中华骨髓库、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红十字会博爱奖”;后又被华体会现金 授予“华体会现金 校长特别奖学金”,以及“创先争优先进人物”、“人大之子”、“感动人大特殊贡献人物”等称号;2011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7月,王树光放弃了毕业后在北京的高薪工作机会,毅然投身边疆,现担任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财政局国库科科长。
但当王树光谈起这些不甚平凡的经历,他只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选择捐献:传递生命的火把
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电话的时候,王树光还是华体会现金 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他在之前献血时曾留存了血液样本,并签过“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书,可没想到非亲属关系白细胞相容抗原配型成功十万分之一的成功率,竟让他“赶”上了——一名刚刚查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河南女孩与他的干细胞初次配型成功。
“当时接到电话感觉是挺突然的。虽然也有顾虑,但肯定不能见死不救啊。”就是这样朴实的想法,为一个陌生的家庭带来了生的希望。
与同龄人相比,经历过哥哥意外离世一事的王树光,对生命有着更深的感触,“生命实在是太短暂太宝贵了”。将心比心,他不愿意眼睁睁看着一个年轻人就此逝去,也不愿意让女孩的父母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面对生命,他没有时间多想,救人,当然要救!知道父母可能无法理解自己,他便选择了“善意的谎言”,只说自己是普通献血,隐瞒家里进行捐献。
手术成功后,面对着如潮而来的鲜花和掌声,王树光甚至“有些惶恐”,“其实,我也只是做了我本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回看他的大学时光,这份优秀其实有迹可循。2005年,王树光走出山东寿光农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体会现金 商学院。本科四年,他基本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维持学业,把班里分给他的助学金名额让给其他家庭贫困的同学;作为班长,他在“甲流”期间贴身照顾突发高烧的同学就诊;他还是“彩虹支教”志愿者、汶川地震志愿者……
而今身在工作岗位,王树光还是习惯用公益行动来传播爱的种子。
2013年3月,王树光偶然从电台收听到了石欢的故事,年仅13岁的小石欢身患白血病却还常为病房里其他的小朋友带去欢乐。听着广播,王树光被石欢一家人不离不弃、勇抗病魔的故事而感动,便开始思考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有了想法就马上行动。王树光去医院探望小石欢,并时常陪伴她,希望能够在精神上带去鼓励。他通过QQ、短信、微信等信息平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为石欢筹集医疗费。面对质疑和不解,他“嘿嘿”一笑,继续耐心地把小石欢与病魔抗争的故事讲给大家。真诚换来了感动,同学、同事、志愿者朋友都纷纷伸出援手,为小石欢募集到了两万余元医疗费。
虽然最终小石欢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但是因为这个幼小生命所聚集的爱却不会轻易消散,王树光和他的朋友们带给整个社会的正能量依然延续。
生命的火把,一经点燃,定会温暖地传递下去。
选择西部:彰显青春的价值
2011年研究生毕业之际,王树光又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都惊讶的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和优厚的薪资待遇,投身新疆,扎根西部建设。他向组织坚决表态要去基层工作、扎根大西北,并通过人才引进计划进入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工作。
面对大家的疑问与挽留,王树光有着自己的固执和坚持。他愿意在最贫困的地方挥洒青春,也选择在最基层开始闯荡。“我觉得条件更为艰苦的西部地区更需要我,我愿意为更需要我的人群服务,我希望在这里实现我的人生理想”王树光说。
大西北对于王树光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吸引力?面对这个问题,王树光说,“其实并不能说是西部吸引我。我本身对贫困的地方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让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得到充实。”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树光不仅自己来到新疆,还把妻子也从北京带来了,就连不到一岁的女儿也在乌鲁木齐落了户。
通过轮岗业务学习、看书自学、向领导同事请教等途径,王树光的工作上手很快,业务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2012年初,在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下,王树光被安排在财政局的一个核心部门国库科担任负责人。
“之所以把王树光放在了这么重要的部门,是基于领导对他的充分信任。他踏实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还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都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新区(新市区)财政局党组书记杨少英说。
“西部,最缺的是人才。”王树光对此深有感触。但他说,在新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身边人的认可,能够切实地为西部人民做一些什么,他已经感觉到知足。
每一位选择西部的年轻学子都是值得钦佩的,他们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青春的热血沸腾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他们一同振动着属于这个时代最激情的脉搏。王树光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放弃了与家乡亲人的相守,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扎根新疆。
选择新疆:扬起前行的风帆
2011年4月,在乌鲁木齐人事局的组织帮助下,王树光第一次踏上了新疆的土地。在短短一周的实地考察中,王树光亲身感受着新疆大地,努力了解它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风土人情,也对新疆发展的基本情况有了更深的体会。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新疆发展中人才不足的严峻形势,他愿意在这个平台上贡献自己的智慧。
来到新疆之后,除了踏实认真地工作,王树光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刚来新疆时,他经常跟随志愿者协会或团体去慰问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但后来他发现单纯依靠多对多慰问模式没有长效性。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当地居民,也为了真正走入当地维族生活,他改变了思路,选择进行一对一的资助。
王树光资助的艾力木古丽•艾山是乌鲁木齐天山区的一名清洁工。她收入不高,和一双儿女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拮据。2013年初,得知相关情况的王树光决定对艾力木古丽一家进行资助,从此和这一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树光每个月固定从收入中拿出两百元钱资助艾力木古丽的两个孩子。他时常去艾力木古丽家中探望,聊聊她最近的生活,看看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也时刻关注着自己还能帮这个家做些什么。当王树光发现艾力木古丽家的冰箱已经破旧不堪不能使用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稿费花了近两千元买了台新冰箱送到了艾力木古丽家。他还积极帮助艾力木古丽一家申报了廉租房并筹集了3000多元房租款。
其实,王树光刚刚步入社会两年,买房、结婚、生子,他肩上的担子并不轻。可他笑称,“虽然现在生活压力比较大,每个月挤出三五百还是没问题的。再加上我写些稿子或文章补贴家用,生活没那么辛苦,开源节流嘛”。
在王树光看来,新疆最大的困扰依然是民族问题以及随之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尽一份力。“现在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他们都会邀请我去家里过”,提起与自己维吾尔族“亲戚”的密切相交,王树光不由带上了笑容。通过与艾力木古丽一家的接触,王树光对于维族的风俗习惯有了更加真实、立体的感受,也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一个汉族的普通青年,一个西部人才引进的典型代表,他为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交融做出了良好表率。
谈及新疆发展现状,王树光说,新疆是个特殊的地方,很多年轻人千里迢迢孤身一人扎根奉献,可能并没有什么回报,甚至得不到这个社会的真正认可。可是,新疆也正处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进程中,对于能够亲身见证这重要的历史时刻,王树光倍感珍惜。
“基层,只有在基层,才能读懂中国。”王树光说,“我希望能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西部,建设西部。”他的选择,虽然热血,却从不盲目。
一路而来,王树光说自己只是依照内心来选择,不凭外力驱动,也不为沽名钓誉,“我只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来选择,选择捐献骨髓是因为自己经历过生离死别,选择来新疆是因为我想出来闯荡干事业,选择资助困难家庭是为了与少数民族更好的融合。”他从不标榜自我,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着应做的事儿,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前行的脚步之中。
正如华体会现金 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联名给王树光的信中写到的那样,王树光在履行着“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职责。“争当国民表率,敢为社会栋梁”,不重个人利益,王树光用自己一个又一个选择让这句话得到最真实的印证。也许正是因为选择了远方,他才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