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成人教育首选 网上人大学子为网络教育点赞
网上人大自1998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网聚优质资源,服务终身学习"的学院使命,力求为广大的求学者提供最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完成他们的求学梦想。到2014年为止,网上人大累计注册学生已经达到20多万人,并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质的服务,成为很多求学者心目中理想的网上学习家园。在最近一次组织的交流活动中,很多学生纷纷谈到了自己网上人大的求学经历和感悟,特别是这种学习方式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改变。尽管对中国的网络教育发展,社会上还存在质疑和争议,网络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同学们通过自身的求学经历和收获,依然愿意为网络教育的今天点赞,也愿意期待着华体会现金 网络教育的明天。
网上人大唐山教学服务中心优秀学生
通过在网上人大几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华体会现金 网络教育设置的专业课程大大提高了我理论上的专业知识,找到了实际工作中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我把理论知识与自己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在实际工作有直接的指导和帮助。我选修的《法律文书写作》、《经济法概论》、《公共关系学》对我在工作中参与的一些诉讼,合同的起草与审查,处理一些与客户间的问题,提供了参考范例和法律依据,对日常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使我对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经常浏览学院网站上的学科资源。另外,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曾向课程辅导老师、学院提出开设会计实操演练方面的课程建议。而网上人大开设的选修课《会计模拟实验》,为同学们在会计实操、规范记账方面提供了学习机会和范例。
网上人大主网站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开设了很多与我们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栏目,比如在"我和网院故事"中了解了网上人大的老师们,了解了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学院氛围。虽然不能够像传统院校一样,在校园里面去体会校园文化,但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我依然清晰地感受到了母校的文化和师生间的情谊。
通过网上人大这个平台,我结识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同学。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学习,谈生活。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参与了学院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公益活动"、 "教师节欢庆祝福活动", "校园文化节"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增长了学习、社会、生活知识,还加深了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在网上人大学习和生活中,我感觉自己就像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在求索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成长中丰富自己的人生,在这一段经历,我想我会用一生来珍藏。
网上人大成都教学服务中心优秀学生
通过在网上人大学习,我才发现此种教育方式的好处—足不出户就可领略老师们的精彩授课,而且,有那么多的栏目供拓展知识,有那么丰富的资源可以分享,这简直成为我们这样人求学的最佳选择。特别是有些课程,师生互动,更是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在校教育了。
我从事的主要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平时也爱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选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对我的口味。原来不理解、不明确的地方,在网院老师的讲解下,一下子明白了,而且许多地方恰中肯綮,比如对作品的理解方式、对古文的阅读要领等。摄入这些营养后,自感拨云见日,眼界大开。
因为有文学基础,我学习起来也比较快,目前已基本完成大专的全部课程,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特别是201310批次的《文学概论》考试,取得了99分的好成绩,连我自己也感到吃惊。
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呢?网上人大第一课非常好地提出,要制定学习计划。我把自己要处理的事务进行周密安排,恰当地处理了工作、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不但不很累,而且倍感生活充实和身心愉悦。
我积极参加人大网院的各项学习活动,在《红楼梦研究》课题中,作为组长,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学习,并发表了不少对课题的见解,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我在学习人大网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学历教育本科课程,参加的两次"知识竞赛"全部回答正确,特别在参与评价"《三国演义》最喜爱人物"中的一段文字得到老师的大加赞赏。
我要感谢人大网院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平台,让我领略了国内一流大学老师的教学风采。我也要感谢成都教学服务中心的老师,每次走进办公室,老师总是热情接待,端茶送水、嘘寒问暖,还介绍校园周边的食宿出行,让人倍感温馨。特别是第一次寄送资料,我把老师的名字写错了,心里很是着急,担心无法正常送达,老师极力安慰我,说他们会及时和门卫沟通联系,资料最终顺利送达。人大网院拥有如此优秀的团队,怎能不出好成绩呢!
努力学习、终身学习,这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不管是自身素质的提升,还是工作能力的增强,乃致整个民族的傲立,都离不开学习。学校教育仅仅是学习的开始,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生毫不放松对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每个人在学习上的最高目标。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将践行自己多年的实践心得,永远学习下去。
原文地址:http://learning.sohu.com/20140704/n4017699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