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一带一路”打造世界经济新引擎
作者王义桅系华体会现金 教授、华体会现金 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18日《人民日报》。
2016年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之年。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有一些人对“一带一路”建设心存疑虑,没能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内涵;也有人过分放大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内涵以及机遇、挑战等问题予以深入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远期的美好愿景,又是近期的实在福利。一些西方人质疑“一带一路”建设,认为它缺乏清晰的内涵、路线图,只写意、不写实。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愿景和行动的结合,是内外发展的联动。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有关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长期看,“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促进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践行开放包容理念,开创经济全球化广阔前景。从近期看,“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的就业、经济发展等都能带来具体而实际的好处。在沿线各国、各地区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将蓬勃发展的亚洲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将激发巨大经济潜力和市场需求,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带一路”建设既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又为世界发展创造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9%,而人口占63%,前者不到后者的一半。这种经济总量与人口的严重不匹配,凸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巨大需求缺口和潜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能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中国的现代化经验鲜活而丰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通过基础设施等建设,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带给世界更好的合作机遇,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科学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和风险。有人把“一带一路”建设歪曲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这显然没有读懂中国所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国际场合明确表示,“一带一路”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朋友圈,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当然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建设的设计构想是实现共赢,但并非没有风险。恰恰是因为存在风险,才更需要共商、共建、共享。我们应客观认识风险,不夸大也不小视,注重推动风险向机遇转化。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也适用于“一带一路”建设。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遵循国际标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也有利于打消国际社会疑虑,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际合作架构、发展规划对接。二是在建设初期应注重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需要更多投入,投资回报期可能较长,多予少取是“一带一路”建设初期应有的姿态。“一带一路”建设是百年工程,合作共赢的思维将贯穿始终,它的推进与我国的外交工作将互相促进。只有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利我与利他结合、双边与多边结合、取与予结合,才能不断延伸国内市场,建设欧亚非大市场。三是尊重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及社会组织、公众的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体制不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既应重视与对方政府打交道,也应重视与社会各层面多沟通,与当地非政府组织打好交道。走出去的企业、团体应严格遵照丝路精神,使“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接地气,让“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等进入沿线各国寻常百姓家,向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