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金灿荣 郭振家:习近平欧洲之行的战略意义

欧洲之行打开中国外交战略新空间

习近平此次访欧实际上延续了2013年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回看2013年,习近平上半年访问了俄罗斯和美国,奠定了中国外交的大国关系基石,“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贡献。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了22个国家,接待了65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会见交流,与外国达成了约800项合作协议。这些多层次的外交拓展是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落论”等偏见的有力回应,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形象。

对我国来说,欧洲是“西方”与我们战略冲突最弱的部分,中欧能否建立稳定的战略友好合作关系,这是中国崛起能否最终化解西方抵制的试金石。习近平强调,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此次欧洲之行,完善了中国政府的全方位外交新布局,从去年的重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到这次的重要地区欧洲,中国外交点面兼顾,体现的是一套完整和高水平的战略设计。

我们从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到主动选择敞开大门,从一路追赶全球化大潮,到提出合作倡议应者云集,这是我国软硬实力不断增强在外交舞台上的充分展现。习近平对我国的开放历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合作不再是简单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有更多内涵。”国家走向强盛之时,外交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外交的面貌会实质性地影响国家崛起的整体面貌,中国需要在外交领域开拓国家战略空间,这关系到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我们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不断拓展建成新型现代国家的外交战略空间。

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扎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经济上,尽管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起步迟、起点低,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坐拥外汇储备3.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3,成为国际格局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德国总统高克赞扬了中国对经济改革的承诺,“中国的转变已改变了世界”;政治上,或许“中国模式”仍然在学术上和实践中面临诸多的质疑,但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就是中国道路的最好证明。中国的成就足以让西方反思自己,中国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中国道路可以提供给西方更多理性的思考;文化上,中华文化5000年赓续不绝,并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动因。尤其是当前国际舞台上冲突乃至战争仍然不断,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等思想,可以作为新的外交理念来指导国际外交实践。

欧洲国家对习近平之行的高度重视,是对中国国家实力全面增长的一次有力折射,凸显了欧洲对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外交礼仪见证了我们国家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1]   [2]   [3]   [4]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