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家抢占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动权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从而加剧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21世纪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本文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和特征、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探究入手,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我国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对策

  【正文】: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和特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高新技术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其创新能力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国家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更使得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

  高新技术有两种定义方法,一种从定量角度出发,以R&D①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科技人员比重、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使用年限在3年以内的资本份额(即新资本率)等作为指标;另一种则以行业划分为准,凡是在这些产业运用的技术就为高新技术。我国采用了后一种定义方法。

  高新技术在国际上比较统一公认的惯例是指:以高新科技成果为基础,处于当代科技前沿的高知识密集度的尖端技术或先导技术,泛指一系列高新技术群。目前,国际上习惯以美国商务部制定的分类为标准,把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新技术产品:1.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是属于所确定的高新技术领域;2.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确定了十大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备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武器技术。

  2006年,我国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修订发布了新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将高新技术产品划分为电子信息、软件、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等九大技术领域、48个大项共计1601种产品。另外,我国在海关统计上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按技术结构划分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其它技术九个类别的产品。

  (二)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

  1.高科技含量。高新技术产品集聚了当代各门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机器人技术,一个机器人涉及到机械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思维逻辑、人工智能、微型电视摄影技术、光技术、语言分析合成和发送技术等等,可以说集现代各门科学技术知识之大成,成为各门最新知识高度密集的产品。

  2.高收益性。高新技术产品由于技术含量高、研发费用高、垄断性强、初期市场进入障碍多,一般企业难以介入,因而替代品少。所以企业可高定价获得先期的巨额垄断收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成功后,不仅企业本身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品的广泛使用,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节约各种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增加整个经济的活力。

  3.高风险性。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市场开拓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同时,高新技术产品是新兴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定型,发展变化快,不确定性高。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比一般企业风险要大的多。

  4.高竞争性。高新技术产品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产生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目标、技术指标及性能价格比,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较量、去竞争。只有经受严酷的国际竞争的考验、挑选,才能生长出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

  二、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发展概述

  (一)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发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国际市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以美、日、欧为主体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争夺国际市场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美国1983年提出了耗资高达1万亿美元、几乎包括所有高科技领域的“星球大战”计划,企图通过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方面对宇宙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持其在21世纪政治与经济在全球的支配地位;90年代中期推出了新的“国家出口战略”, 强调加速全球经济及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创造美国竞争优势,提高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00年,美国的高新技术转让占了其外贸出口额的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据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份额的45%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一枝独秀。21世纪初在日、欧等技术大国的追赶下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仍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8%,2006年达到19.7%,始终保持其霸主地位。

  日本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要竞争对手。70年代,日本在大力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加强了自主开发,产业结构的重点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80年代,日本确立了科技立国战略,高技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6年日本提出了与“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相对应的“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凸显了其发展高新技术的战略意图。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提出科技创造立国,从一个技术追赶国转变为科技依靠国。日本走了一条引进、学习、改进、创新到自立的发展道路,开发出许多在国际上抢手的高新技术产品,短短几十年出口额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欧洲面对美国、日本高科技的严重挑战和欧洲市场将被美、日瓜分的严峻形势,欧洲18个国家集团于1985年提出“联合振兴计划”,即著名的“尤里卡计划”。欧洲空间机构1987年正式决定开发载人航天飞机计划。不久又制定了涉及信息、材料、环境、生命、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的总体规划。1994年建立以欧盟为核心囊括全部欧洲国家的“统一的大欧洲经济区”。欧盟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为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各主要成员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德国、英国、法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令世界刮目相看。当今,在电信、航空航天、核电、制药等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欧洲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欧洲高新技术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也在稳步上升。

  (二)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现状

  1. 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体

  目前,全世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以发达国家为主,2005年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2005年全球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国占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份额见下图:

  如图所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份额前15名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2.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高速增长

  虽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体,但比重逐年缩小,近年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在国际出口市场所占的份额迅速增长。中国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接近国际市场份额的20%,年均增长38%;新加坡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已经占到世界出口份额的6.7%;韩国2006年IT服务产品出口额增长27.6%,带动软件出口额同比增长13%,达13.4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也呈快速发展势头,根据台湾市场情报中心2008年的数据,台湾企业提供了全世界约70%的芯片代工服务,约92%的笔记本电脑,70%的LCD面板,35%的服务器和34%的数码相机。台湾短短20多年已经在半导体、光电、PC、电子精密制造几大领域成为世界巨人。

  (三)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发展趋势

  1. 21世纪初,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

  “9.11”事件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出现衰退,以美、日、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受到影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度占总产值的额度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世界主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占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份额分别为19.7%、12.7%、8.3%、5.9%、5.4%。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滑坡严重,各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普遍呈负增长。世界产业结构面临重新洗牌及调整。

  国际主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指标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数据2007年)。

  2.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近10年间,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亚洲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正不断提高。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速,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战后短短30年多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历程,并使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对外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韩国在近30年的工业化过程当中,高新技术产业成绩显著。目前韩国已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电子产品制造国,也是继日本、印度之后的亚洲第三大软件大国;印度近10年来经济增长平均超过7%,在全球普遍陷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印度经济经受了世界金融风暴的考验,2008—2009年度的增长率为6.7%,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增长引擎”。其中最强劲的经济驱动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和软件外包服务,全球软件外包市场在2006年总额仅600亿美元左右,而2007年印度的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就达到500亿美元。目前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台湾的电子产业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集聚效应”独步天下。当今全球消费者手中的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包括各种最新的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游戏机、PC等,都由甘愿匿名的台湾企业设计、研发、组装和出品。台湾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铸造厂、最大的EMS合同制造服务商、最大的笔记本代工商等等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将台湾排在了全球IT产业竞争力排行榜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三、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末~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高,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40.0亿美元,1998年为202.5亿美元,这阶段以31.7%的高平均增长率增长,但出口规模小。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9年~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9年的247亿美元猛增长到2002年的678.6亿美元,年均增长32.5%,但这阶段进口增长比第一阶段更快,年均增长率为30.6%。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2.7%,逆差逐步缩小,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终于摆脱了长期逆差的局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高达1,613.4亿美元,实现了41.1亿美元的顺差;到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478.3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473.0亿美元,从此跨入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行列。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近年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3—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的34.0%的平均速度增长。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4156.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67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增长速度仍达到13.1%,2009年金融危机致全球经济衰退加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受其影响出现明显下降,出口额为3769.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3%,2010年出口克服危机影响止跌回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总体形势良好。如图所示。

  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国际上贯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I)衡量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贸易总额之比。计算公式为:TCI=(Ei-Ii)/(Ei+Ii),其中Ei表示某国i类产品的出口总额,Ii是i类产品的进口总额,i=1,2,3,…n。TCI指数为正时表示本国i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CI指数为负,则表明竞争力较弱。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进口额都得到了持续高速增长。从1997到2003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一直为负,说明逆差虽然在减少,但进口一直大于出口。2004年则由负转正,达到了0.013。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首次实现顺差,贸易顺差达41.1亿美元。2005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0.045,从2005年开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支柱产业。至200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057,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1005.3亿美元,表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了实质性转变。

  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但在出口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是正数,特别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200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563,说明我国在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而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历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为负数,说明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较弱,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型分工,不断融入到这些领域的产业分工之中。

  4.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体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2006年出口额247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8.1%。2007年出口额3012.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6.6 %。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规模很小,2006年出口额仅为335.9亿美元,2007年为465.8亿美元。不足外资企业出口额的1/4。

  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份额最大,2008年其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67.59%。“十一五”头三年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逐步提升,2008年为7.41%,比2006年提高0.5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表现良好,出口额的比重一路攀升,从1996年的万分之一到2001年的不足百分之一,跃居到2008年的5.16%。

  5.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方式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2007年出口额高达2968.7亿美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5.4%。而加工贸易方式中进料加工贸易又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2008年进料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66%。2009年所占比重为72.4%。

  相对加工贸易,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可以被视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产品。2007年我国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为391.2亿美元,不到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1/7,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1.2%。

  “九五”以后,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就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4.3%一路下降到2003年的7.2%,直至“十五”后期这一比重才有所回升,2007年已上升到“九五”中期的水平。这说明,虽然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实施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一般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以外资为主体不利于出口的健康发展

  从企业性质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所占份额较少。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很强,如果外资企业向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更有利可图的市场转移时,就不利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长远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附加值低

  我国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还不多,生产多集中于增值较少的装配环节,再加上出口产品的集中和单一,迫使很多企业只能采用降价的方式参与出口竞争,因此产品的附加值率低,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我国国内特殊时期的引资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向我国转移加快,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这种产业转移的形式决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一度以低廉的土地、能源、人力资本等要素进行引资,并长期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优惠待遇,使得我国在加工贸易链条当中所获取的价值非常有限。在这样的产品利润分配链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很容易被跨国公司“边缘化”,从而导致在高新技术产业当中从事非高技术工种的局面。长久来看,非常不利于我国“贸易强国”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开拓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不强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多年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始终处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前三位,且市场份额高度集中。2006年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9.7%。2008年出口到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额超过700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75%、23.57%、23.45%。由以上的统计数据可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比较集中,企业开拓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不强,不利于中国克服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中的消极影响。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虽然中国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以水平型为特征,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资金缺乏,创新不足,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多为模仿型、改进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少,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品牌。在中国,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企业中摩托罗拉、希捷、戴尔等国际性品牌占了相当的比例,中国出口规模较大的手持无线电话机、激光视盘放像机、自动数据处理机、打印机、彩色电视机等终端产品中,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只有10%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90%是利用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是中国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应地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型制造企业。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只是被动地承担产业转移的结果,被动地任由产业结构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永远只会停留在全球贸易产业链的低端,甚至还有可能损害国家的长期发展。

  (五)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须有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仍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稳定发展,由商务部等10部门共同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政策措施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必须看到,由政府提供的金融支持手段有限,支持额度有限,仅依靠政府的支持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在某些基础研究和公共资源领域,政府适当的投入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不断增大,但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而言,除了政府的支持手段外,仍需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投资体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新兴的民营企业的融资仍面临着许多制约。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不具备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的能力,使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撑乏力。但更深层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自身包袱过重,而民间和私人的投资机构稀缺,落后于日益增长的民营企业的需求,融资渠道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兴企业的成长。

  (六)国外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一些国家加大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度,纷纷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本国利益和本国产品,这些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认证等设置限制,包括安全、卫生、包装标志、信息技术、环境、社会、绿色、职业安全、防恐等多种形式。这种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市场准入方面更高的垄断和技术壁垒,使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已从传统的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扩大到新近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从整体生产状况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有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只不过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作,核心产品出口很少,这就使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国际上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前遭遇更多的阻力、面临更多的挑战。

  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应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既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又利用后发优势。在技术引进中,应鼓励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模仿、创新。

  1.实施国际化战略,培育国际品牌,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现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总体贸易竞争力水平还是较弱,因此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政府建立科学的财政政策引导机制,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资金支持的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培育国际品牌。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平台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建立海外销售中心、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降低研发费用,提高销售量,占领海外市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周期缩短,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规模虽然很大,但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也较低,缺乏自主创新产品,赢利能力弱,对外依附性强。因此应加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在着重引进国外跨国公司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形成二次创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同时应该积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和自主产权的保护,掌握核心技术,从而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快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有学者利用数据,计算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28,具有很强的高度正相关关系②,这进一步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基础。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应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突破口,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出口结构向高端升级,延伸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两端,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价格和附加值,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转化与升级,努力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科研带头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机制体制及人才观念等原因,很多骨干人才大量外流,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通过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提升,构建创新型的人才队伍。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吸纳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实现有效的整合,实现“产学研”合作,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构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5.加强政策支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我国现在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水平不均衡,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政府应针对各地区的不同状况,充分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的潜力,采取各种措施,资助和扶持相对落后的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扩展,加快和完善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体系,提升落后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水平。

  出口政策体系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特点,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竞争机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等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套,将战略性、操作性和国际惯例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企业层面

  1.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的一种素养。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不是全部。企业要提高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要加大对R&D的投入,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技术创新给予足够的肯定和奖励,激发整个团队的创新意识。

  2.人才战略

  在这个信息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是当今乃至今后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企业可以定向从国内、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院所等引进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家和高级技师。尽快培养一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懂得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应对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国内新形势。

  3.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出效率,企业为最大限度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是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为我国高新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等不足。受金融危机长远影响,世界经济滑坡复苏缓慢,高新科技领域更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重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走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必须调整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应把全球作为它的战略视野,以世界市场为其出发点,来安排它的投资、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等各项活动。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着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跨国经营公司当前所迫切需要的,是更大规模利用外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21世纪全球科技发展制高点。

  引文注释:

  (注1)、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可译为“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研究与试验性发展”。

  (注2)、研究报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现状.http://www.moftec.gov.cn

  参考文献:

  1.冯丹、郭秀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对策》,商业经济,2010,(7)。

  2.傅素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征及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宁波大学学报,2010,(04)。

  3.罗双临:《中国高新产品贸易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赖明勇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载《经济界》,2004(1)。

  5.丁玉梅:《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5月(总第368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