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出口问题研究

  【摘要】: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环境、企业自身体质的不完善、国家经济政策等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以民营企业 出口现状的特点入手,强调企业必须提高自身软实力和创新能力,政府提供公平的投资平台和制定扶植政策,打造区域品牌,让民营企业出口走出“经营难”、“创 新难”和“转型难”三大困境,并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给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构筑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民营企业,贸易壁垒,竞争优势,品牌,融资

  【正文】: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轨道,为民营企业出口 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不同类型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经济作为中国国际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 渐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一、民营企业出口现状

  我国的民营企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它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是外贸领域市场准入制度的一个重要突破。

  1.出口企业数量和规模

  我国的民营出口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利用其自身体制新、经营灵活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由小到大,成为驰骋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只 “黑马”。据资料显示,到1999年,有6l家具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09年4月,我国海关统计显示:我国出口记录的民营企业数量为9.9万家,较去 年同期增加了0.7万家。

  另外,民营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据海关统计,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占1/3,左右,1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的1/3左右,500万 至1000万美元之间的占13%左右,超出1000万美元的占18%左右。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出口值明显受到重创,其经营更是艰难,到 2009年,1—4月份出口值超过10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仅1174家,同比减少16.7%,出口值超过l亿美元的民营企业为29家,减少37%。

  2.出口贸易额、增速和比重

  以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只能充当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单位进行出口创汇,不能自营出口,而到了1999年,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进 程,国家批准61家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当年出口创汇是6.3亿美元,之后发展速度很快,到了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额达到 3807亿美元,是1999年的604倍;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0.32%提高到26.6%;出口增速在2003年以前一直保持 120%以上的高速年递增,2004下滑到99.3%,2004—2008年也保持在45%以上的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出口增 长只有17.2%,比2007年同比增长25.7%,下降了8.5个百分点,而出口企业2008年的出口实绩增长达到53.8%,远高出全国同期的出口增 幅,同比还高出2007年44.9%增幅的8.9个百分点。

  就民营企业出口整体而言,出口贸易额、增速和比重十年来保持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呈现 出两大值得我们重视的特点:一是整体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数的增加,而非单一实体企业出口增长。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 订单减少,出口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二是出口贸易额与出口效益并未表现为正相关。民营企业出口因成本上升、而价格又偏低,大多利润很薄, 有的出现亏损或严重亏损,轻者由出口导向型向出口兼内销转变,重者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破产。

  3.贸易方式、产品和市场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加工贸易起步,现在一般贸易出口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我国民营企业 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751.6亿美元,下降11.7%,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80.2%。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07.8亿美元,下降 16.8%,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11.5%。民营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营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目前,民营企业出口市场主 要是亚洲、欧洲、美国和东南亚。以2009年前4个月为例,欧盟、美国和东盟列居民营企业出口市场前3位,对其出口值分别为192.3亿美元、131.9 亿美元和93.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44.6%。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2009年前4个月,在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前10大 类产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6席,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分别出口136.5亿美元和88.4亿美元,下降0.7%和 7.7%,分别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14.6%和9.4%;鞋类、家具、箱包和塑料制品4类产品出口均保持逆势增长,合计出口109.7亿美元, 增长12.3%。同时,钢材、汽车零件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依然低迷,分别出口21.8亿美元和12.3亿美元,分别下降39.7%和26.4%,降幅 在前lO类出口商品中位居前2位。

  我国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出口的表现好于预期,也强于全国同期出口的整体表现,但我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出口前 十大商品大多是价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出口经营成本的递增,民营企业出口的比较竞争优势正在衰减。二是我国的民营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 机,正在努力扩大一般贸易,减少加工贸易方式,但90%的民营企业主要依靠贴牌生产,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自主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出口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变,更多的民营企业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交换,因 此,民营企业出口整体上依然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国际出口环境的影响和贸易壁垒的正负双向影响,民 营企业的出口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而经营难、创新难和转型难是我国民营企业遇到的主要的问题。

  (一)经营难

  1、国际出口环境的影响

  出口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影响甚远。首先,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不仅要承担外贸政治风险,还要面对战争或恐怖事件带来的风 险,不仅只会影响到对战争所在国的出口贸易,并且对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是贸易政策变动的风险,各种贸易壁垒形成,都在不同程 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三是经济危机或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就此来看,一旦一国经济有所波 动或危机爆发,由此引起的经济衰退、外需缩小,必然会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受创。

  当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各国目前尚未摆脱经济萧条的阴霾,因此,民营企业出口的国际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上民营企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出口订单难、获得大订单、有利可图的订单就更难。

  2、贸易壁垒的正负双向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影响和制约着商品自由流通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称之为贸易障碍或贸易壁垒。这种壁垒一般可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贸易壁垒 对民营企业出口的积极效应体现在:一是推动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强化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行业的管理体制;三是提高了民营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同 时,贸易壁垒的存在也对民营企业出口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一些世贸组织或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国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 保方面的优势,制定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二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受影响。比如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 国市场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在新的多边贸易中肆意推行环境壁垒,抬高了出口产品门坎。三是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出口产品要跨越贸易壁叠.就必须按照它的技 术、环境标准和法规要求去执行,这必然使得产品较之前高出很多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等,从而降低了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和比较优 势。特别是由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贬值、进口商压价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出口的经营成本大幅攀升,这让出口贸易陷入做与不做的“两难”的尴尬境 地:因成本高、价格低,继续做下去不仅没有效益而且还会面临亏损;不做的话,就意味着员工们要失业、企业退出市场,这样一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际客户 关系就中断了。有不少的民营企业的出口价格与成本是持平的,仅靠出口退税的几个百分点作为毛利。他们深感出口经营难,出口不如内销。

  据了解,2002年.浙江省民营企业有12类商品遭受11起反倾销、4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以及4起技术壁垒等,是历年平均数的2倍以上.占了全 国近1/4。2003年“浙商制造”更是成为国外市场的众矢之的.1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28起调查中.浙江省占了16起。 2004年,由于出口价格太低,进口国则运用WTO规则采取特保措施阻止出口,有的甚至演变为暴力事件,如西班牙烧鞋事件。据统计,浙江省遭遇贸易壁垒的 产品(从最初的眼镜、打火机、纺织品,到后来的茶叶、小龙虾、蜂蜜、鞋类)均为小商品,且大都来自民营企业,区域性强,产业集中。

  (二)创新难

  创新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力法宝,是企业赢得出口竞争力的不懈动力。面对金融危机,民营企业不仅要进行出口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还 要进行出口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由于民营企业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普遍不足,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 的意识,但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以贴牌或定牌生产为主,缺乏技术含量高、独立创新的自有品牌。在金融危机下,全球贸易保以至于企业缺 少核心竞争力,只能从事贴牌生产,不能进行自护品牌国际营销。据上海市有关统计,目前民营企业的专职外贸人员仅为户均2.8人,另有5%的企业根本没有专 业外贸人员。这使得这些已取得自营出口经营权而缺乏专业外贸人才的企业,因缺乏进行自主品牌国际营销的能力,只能依赖外贸代理。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既不尊 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技术专利,从而招致竞争对手的投诉或仿冒,很容易失去已占领的海外市场。这种人才缺失现状和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 企业虽有创新意识,而又难于创新的问题凸显,这是制约民企外向型发展的致命弱点。

  (三)转型难

  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适应国际市场新的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出口进行了四个转型,即:一是由家族企业向国际现代企业转型;二是由数量型增长向质 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型;三是由粗加工出口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产品转型;四是由OEM出口经营向OBM出口经营转型。转型是 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也是民营出口企业的“二次创业”革命。最近几年,象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等大型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创新,增强技术实力,如报喜鸟集团 与国外企业合作、正泰集团与国内名牌大学合作等,但与数量庞大的温州民营企业群体相比,这样的企业仅是风毛麟角。金融危机是转型的最佳时期,民营出口企业 组织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加之家族式的集中管理模式,使之很难摆脱家族的羁绊,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战略缺失、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等缺陷,制约了民营企业出口 转型,同时,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有限,也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转型难。

  三、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民营企业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但机遇无处不在,金融危机应对有方就是机遇,化出口压力为发展动力也是机遇。因此,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应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渡过目前出口经营的难关。

  (一)政府层面

  波特认为,政府该做的,并真正有助于产业的是:创造生产要素、制定鼓励竞争、提升需求质量等政策,但政府有效支持而不过多干预。具体来说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供公共服务

  第一, 完善集群配套设施

  (1)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区域的交通运输系统,从而方便集群内企业的物流运输,降低产业集群的物流运输成本。

  (2)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的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内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网络的最大载荷以及综合服务的能力,降低企业的信息获得的成本。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广电子商务在企业运营中的运用,帮助企业通过网络开拓业务。

  (3)保障集群内的电力供应,合理考虑电力设备以及设施建设的布局。并积极开拓产业集群当地的其他能源的供应,缓解传统能源的局限性。

  第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波特认为,“政府是发动机”,而这个发动机的着力点应该是营造公平竞争高效运作发展环境,为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的延续搭建良好的公告服务平台。

  (1)建设专业的市场,拓宽企业销售渠道。政府应当加大专业市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与全世界的综合产品市场中心,并鼓励和推进地方 性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为企业提供快捷有效的交易平台。如嵊州市政府 1992 年牵头成立嵊州领带城,并于1995 年将其重新定位于专业领带市场——中国领带城。对嵊州领带产业集群的繁荣发展促进功不可没。

  (2)加快集群内现代化物流平台的建设。政府应当鼓励产业集群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降低单 个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生产运作效率。此外,“政府应当打造包括海关、检疫、货代、物流配送等一系列部门在内的货物通关集散渠道.建成高速便捷的物流运输 渠道。”[1]

  (3)完善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上文提到,许多企业缺乏专业对外贸易人才,而企业,由于经营者的知识层次普遍有限,法律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匮乏, 尤其是对国际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更加缺乏。当地政府应当组织一批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顾问等业务。此外,应当组织成立高度专业的律师顾问 团,来加强对产业集群中广大中小企业的服务,特别是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法律业务咨询,并参与到企业重大决策中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 质的法律服务。

  (4)推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政府应当通过整合当地的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推进商业银行针对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开发针对性的信贷产 品以及服务;完善信用担保制度的体系,落实国家对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运用融资租赁、银行贷款、项目融资等手段来完成集群企业的项目建设。这样可以有效解 决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地问题。

  2、制定扶植政策

  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最重要的职能即是制定规则,同时保证规则可以得到有效实施。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应积极制定关于鼓励基础性研究、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

  (1)对产业集群的整体引导。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种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案例,并对其进行科学论证,有意识的进行政策引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借鉴成功案例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地区企业的特点,发展新的适合本地区企业经营的模式。

  (2)营建区域创新体系。政府需要完善对集群的创新管理,建立起产业集群的技术援助制度,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综合利用财政、金 融、税收等手段鼓励和引导集群内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积极引入技术人才,对产业集群内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以此来促进产业 集群的技术升级。

  (二)行业层面

  为企业服务是行业协会的宗旨,通过为会员企业提供各式的服务,行业协会不仅可以增加会员企业的利益,还可作为会员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小政府大社会”将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中间衔接桥梁的行业协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打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把一个区域和某类产品或产业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征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也是一种资源,与矿产、水力等 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一样,同样具有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行业协会应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分析行业或区域品牌的发展状况,制定行业或区域品牌的管理 与营销计划,打造区域品牌并做好规范区域品牌的商标、印制、广告、宣传等监督工作,以便树立统一的区域品牌形象。行业协会还要积极组织、引导、协调和管理 企业的促销行为,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展会、洽谈会等,组织企业联合开展市场营销、公关等活动,从而营销区域品牌。此外,行业协会还可在全国知名网站开设主 页。或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洽谈等手段,宣传、展示和推广区域品牌。

  2、引导集群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在国外,如意大利的产业集群中创新多数是由行业协会来引导的;在日本,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并向 政府申请特别补贴和贷款;而我国目前多数创新中心是地方政府主办,行业协会处于协助地位。针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难的问题和我国行业协会处于协助地位的 现状,笔者认为行业协会应该偏重与政府机关的沟通,代表当地所在行业向政府建议,并牵头组织联合研发、专利互换等活动,在产业集群内开设创新服务中心,统 一进行创新行为,使会员企业获得低风险、高质量的专利技术,避免在研发上的重复投入,并最终使各个企业从中收益。

  (三)企业层面

  1、提高自身软实力。“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灵魂,是维持、增强和延续企业硬实力的催化剂”[2],提升企业软实力是社会的强烈呼唤、是企 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由于企业的宏观思考、决策,对市场的把握,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都是由企业主来定夺,因此,企业应着力于提升企业管理层的认识、领导 能力和执行能力;人才是企业硬实力、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而由于许多民营企业缺少专业型人才,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引进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以及高 素质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注重产业集群内部研发机构、信息传播机构的发展,提高知识生产和传播水平,从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和科研条件。

  2、提高自身产品技术含量。我国民营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专业技术水平缺乏,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易遭受各类贸易壁 垒“红灯”。上文提到民营企业出口主要以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同时,又缺少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业雷同,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因此,企业因加强产学研的联盟,注重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走 出低价竞销的误区,同时还应注重培育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品牌优势。

  3、加强企业的资本运作。“资本运作包括资本筹集、资本流动和资本合理运用等内容。通过对资本进行科学的配置和运用,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 [3]。民营企业要加强资本运作,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产权改革。就目前来看,在我国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占主导地 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这一资本运作的过程也是企业改制的过程,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优化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不仅给民营企业带 来更多的资金注入和投资主体,同时也提高民营企业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二是通过资本运作提高经营效益。民营出口企业要努力通过改善“银企关系”、争取创 业板上市、加强“造血功能”等措施,积极利用国家的“中小开基金”、出口品牌扶植基金政策,有效解决出口资金难、效益低的问题。三是民营出口企业利用国家 政策积极“引进来”与 “走出去”。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重组,优化配置国际化资源,使出口经营产业链向上游、向下游延伸,或横向整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价值 链、产业链和供应链。

  4、改善出口经营管理。民营企业要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改善和加强出口经营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经营管理把企业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把人 员、设备、资金、材料、信息、时间等有限资源进行整合,最大地发挥其作用,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从职能上看,包括企业的战略管理、市场管 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就出口环节而言,包括出口市场管理、出口产品管理、出口风险管理、出口供应链管理、出口成本管理等内容。加强和改善出口企 业经营管理,要尽快实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变“人治”为法治,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重点要做到四点,一是要以国 际市场为导向,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客户、尊重员工;三是要加强出口的品牌创新、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四是要提高出口的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引文注释:

  (注1)郑可,出口企业对外国采购商讨价还价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2008.

  (注2)张杰,周超,业软实力提升途径分析, 价值工程,第56页。

  (注3)谢少安,解析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国际商务论坛,第28页。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危机对温州民营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2.王烨冰:促进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之对策 [J]. 商场现代化, 2010,(09)。

  3.谢少安:解析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J]. 对外经贸实务, 2009,(10)。

  4.宓红: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与创新环境的培育 [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9,(06)。

  5.王玮:浙江民营出口企业发展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6.刘婷: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主体地位与路径选择[D], 浙江大学, 2010。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