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网院“爱心”打造远教助残工程
2006年12月7日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服务是一种心态,服务是一个流程,服务是一种艺术。为残疾人学员服务使网院工作人员知道了怎么正确地去服务,学会了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今年 2月25 日,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天候咨询一站式服务”活动上, 5 名特殊的求学者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他们是聋哑人,其中 3 个来自同一家企业——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他们希望通过参加重庆大学、重庆市残联的扶残助学“爱心双百工程”,免费就读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爱心双百工程”是在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大学和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于 2004年7 月共同启动的公益项目。由重庆大学资助 100 万元学费,分 5 年时间帮助重庆市 100 位以上的残疾人进入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习,接受高等学历教育。 2004年9月7 日,首批接受资助的 21 名“特殊”大学生进入重大网院,成为首届 “爱心·自强班”的学员。这 5 名聋哑学员是听了第一届学员介绍,前来咨询求学的。来之前他们通过手机短信与学院联系,咨询报名时间等事项,在得到了学院满意的答复后,决定一起来参加学习。
由于聋哑人在交流上的不便,学院的老师用书写的方式为 5 名聋哑人进行了一站式全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完成了报名、学习讲解、选课及领取教材,同时相互留下了手机和 QQ 号码,以便随时交流,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他们中的倡导者宓莹、周勇夫妇正坐在记者对面,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和自己同事,以及 2 名聋哑朋友已经顺利通过入学测试,成为重大网院重庆学习中心 061 批自强班学生。“当得知自己将进入重大网院学习时,我心情很复杂,和正常人在一起学习压力挺大的。”宓莹用手语说,她如花的微笑与成熟的言语有一点儿不相称,“我们聋哑人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学历最高就到高中。从高中突然跨到大学有一定的难度,刚开始的时候不太适应。多亏老师在网络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不但答疑,事后还会再打电话追踪,了解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聋哑人跟正常人学习时有些不一样,但是老师并没有把我们看成异类。”
远教助残疾人实现“大学梦”
宓莹说 : “我是单位里搞计算机管理的,现在学计算机专业,专业比较对口。学习大学课程对工作帮助很大,过去只了解皮毛,现在开阔了思路。如果不通过网络教育,我们可能就没机会上大学了。只能自学。”经过 4 个月的学习,在老师和往届同学的帮助下,她已经基本适应了网络学习方式,而且因为文化底子较好,在学习上进步快,她还成为学习小组的中心人物,经常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不久前,她干脆把自己家的电脑搬到办公室里,这样小组的同学们就可以在一起上网学习交流了。她告诉记者,没有参加网院学习前,业余时间往往用来独处或玩乐,现在有了学习任务,有了学习集体,觉得生活充实多了。
“学习是个好事情,我们单位都很支持一线工作人员参加学习”,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副厂长、重庆市聋哑协会主席郑光宇说。这个善良的老人在收到了“爱心双百工程”招生的信息后,积极支持厂里的聋哑人参加学习,不但给员工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业余时间他还会给员工辅导数学。“聋哑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读大学比登天还难,”同为聋哑人,他深深忧虑这一弱势群体的命运,“我们单位是整个西南解决聋哑人就业的最大基地,在重庆福利企业中规模第一。厂里 400 多员工,聋哑人就有 200 多人,但是在高新操作工作中没有一个是聋哑人,企业想提高聋哑人的素质。如果这几个员工学习得好,对其他人会有触动,希望他们能带动其他聋哑人。”
残疾人上学难,上大学更难。据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任能君介绍,重庆成为直辖市后,从 1998 年开始独立招生,至 2004 年一共录取了 146 名残疾人大学生。 7 年间每年平均 21 个残疾人上大学。而重庆全市共有 156 万残疾人, 7 年间能够上大学只有万分之一。据了解,重庆残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5% 左右,而在残疾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凭的只占残疾人总人数的 0.3% ,与社会平均人口素质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什么残疾人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有几个因素 : 一是贫困。在绝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 42.9% 。重庆 40 个区县, 14 个贫困县,贫困人口 55 万,残疾人就占 23.5 万。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只有健全人家庭收入的一半。二是行动不便。由于听、说等沟通上的障碍或行动不便,使得很多残疾人难以参加传统方式的高等教育。三是特殊教育体系不完善。重庆的特殊学校主要是听力学校,盲校只有一所,且都规模很小,残疾学生只能跟班就读。四是特殊教育大学太少。残疾人只能到普通大学去学习,高等教育过高过严的体检标准,把大多数残疾人挡在了围墙之外。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十五”实施方案》中指出 :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各级残联要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函授、广播电视、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有条件的各类残疾人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也强调 : “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政策,进行放宽体检标准的试点,拓宽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扩大高等院校对残疾人的招生数量。”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也提出 : “招收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能力的残疾人进入大专院校学习,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特教专业(班),扩大高等院校对残疾人的招生数量” 的要求。然而要实现目标,仅靠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是不够的,必须大大的拓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和有效途径。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正是这样一个途径。计算机、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可以使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顺利地进行学习,通过鼠标、键盘、电子邮件、 BBS 、 QQ 、 MSN 等手段,开展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网上课堂、虚拟校园感受着跟正常人一样的大学生活。
鉴于这种优势,重庆市教委陈流汀副主任曾如此评价“爱心双百工程” : “这项工程是重庆市迄今为止集中进行的层次最高的残疾人学历教育,开启了重庆市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先河。”
“特别爱心服务” 以人为本
残疾人学员在享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时,还得到了重大网院全体教职人员对他们周到的“特别爱心服务”。“残疾人学生是学院的‘特别'学生,对这些‘特别'学生,我们就要以特别的爱心,为他们提供特别优质、特别人性化的服务!”这是重大网院全体员工的强烈共识和实际行动。
员工们为残疾人学生提供了特别的“爱心服务” : 将报名和学习指导等服务送上门。网络教育的考试方式仍是集中式现场考试。每次考试,学院都对残疾人学员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服务。从考试前的学习情况了解、考试预约、考场设置到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都做了细致的安排。例如,针对有些考生行动不便,把考场均安排在底楼,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搀扶学员。由于考试时间较长,为了让残疾人学员有更好的精力来应对考试,为他们提供了丰盛且免费的午餐和茶水。针对个别残疾人学员的特殊情况,将考试服务送上门。家住北碚的卿耘同学因小脑的协调能力较差,导致手脚无力,行动不便,写字也有困难。他一直非常热爱学习,平时一边在父亲曾工作过的学校为老师打点文稿,一边通过网络按计划进行学习。但集中考试却是他的最大困难,因手脚无力,他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进行手写考试。学院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决定将考试服务送上门,监考老师将电子试卷带到卿耘同学家让他在电脑上同步进行考试,考试结束,电子试卷由监考老师带回学院。卿耘在写给学院的感谢信中表示 : “在你们身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以人为本'政策的温暖!学院花费人力、物力,为我一人作了最大的无私奉献!为此,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只有今后认真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学好真本领,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龙波,“爱心双百工程”第一批学生, 2004 年入学,今年 10 月即将毕业,现已决定继续报读计算机专业专升本的学习。 35 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 10 岁,他说 : “最难忘的是一次夜里一两点钟我在 BBS 上留言, 5 分钟后老师居然回复了,那个时候老师还在答疑,挺佩服老师的。”对于两次报了同一个专业,他表示想学精一点儿,广泛一点儿,专科段选修课没有选完的,希望在本科段都选完。让他引以自豪的是,除了汽车厂的工作,他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开始在做第二职业了。
年轻的重庆学习中心技术专员张颖是残疾人学员班的班主任,他如此诠释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 “在学习上提供一种方便,提供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甚至还想在 QQ 群里面牵一条红线,让他们互相找到心爱的人。”
谈到这些特殊的学生,张老师说 : “他们与健全人毕竟有一些差异,在理解、接受信息方面都要慢一些,所以要特别耐心,讲解得要比较详细透彻,不可能像健全人那样说一遍就可以了。”还有一些特殊照顾,如 : 办理免考,免修,代修等事宜,残疾人学员只要通过电话或者在网上告诉工作人员就可以了,工作人员可以代填表格,不用他们亲自过来。另外,选课,考试预约,考试时间,教材发放都会单独提醒。残疾学员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需要提供电脑基础操作培训。残疾人学员大部分对电脑不了解,熟练程度不高。张老师就利用 QQ 里远程协作功能,进行远程操作和远程演示,通过网络控制学员的电脑,帮他操作一遍,这样基本就明白了。有些学员看不了课件,张老师还可以利用 QQ 远程协作功能对学员的电脑配置进行修改。
工作人员的细心服务给残疾人学员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们对学习中心老师做出了高度评价 : “很佩服学习中心老师能够叫出每个学员的名字,每次到学习中心来都感觉像一家人,学习中心老师的督促电话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论文和预约考试,每个电话都带着关爱,虽然大多数老师都很年轻,但学生心中真正作为老师尊重他们,感谢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服务是网院的产品。服务是一种心态,服务是一个流程,服务是一种艺术。为残疾人学员服务使网院工作人员知道了怎么正确地去服务,学会了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重大网院相关负责人认为 : “残疾人学员是最能刺激工作人员服务的神经的。正常人可以克服的,残疾人就不能克服,就要逼着你去想办法。比如第一次考试时,把考场设在了二楼,有的学生上不去,工作人员就得去找人把他抬上去。为残疾人学员服务最困难的是,网院的工作人员不是残疾人,体会不到残疾人的需求,不会在每一个细节上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虽然他们有帮助残疾人学员的善良的心,有为他们服务的愿望,但是由于生活上没有经验,有时就会做得不到位。这是我们慢慢要积累的经验,把为残疾人学员个性化服务贯穿到每一个细节。”
“爱心双百工程”任重道远
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根本在教育。重庆大学与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启动“爱心双百工程”,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应于残疾人教育的网络学习之路。他们认为此举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 : 以该工程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增进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争取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依托作为国家“ 211 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之一的重庆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凭借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提供的优质服务,尽可能地满足重庆市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促进残疾人特教事业的发展。
重大网院相关负责人在谈到“爱心双百工程”的意义时说 : “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一定是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回馈社会,为社会做一些贡献,这是一种责任。在重庆地区使社会更稳定更和谐,帮助我们最应该帮助的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任能君表示 : “近期看,这个工程可以让残疾人上大学数翻一番。其次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通道,一个机会。网络教育解决了残疾人行动不便和上大学花费太高的问题,非常适合残疾人。”副理事长透露,下一步残联计划建立一个残疾人信息网站,与网络教育相通。其次希望网络教育今后能够深入到区县去。第三,建立一个残疾人论坛。依托基层组织,依托信息网站,多种形式和网络教育学院合作。把远程教育从现在的学历教育,延伸到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优秀残疾人的培养方面来。“现在最关键的是网络教育怎么在残疾人教育、培训上找到结合点。随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实行,企业安置残疾人的积极性也在上升,但残疾人怎么安置是一个问题,如何让残疾人适应企业的需要,这需要网院面向社会做一些调查。”
如今“爱心双百工程”已经开始逐步深入重庆区县。 2006年4月26 日,万州区入学仪式在万州区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召开,万州区 8 名残疾人喜气洋洋地领到了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和赠送教材,正式成为重庆大学学生,实现了他们多年以来的“大学梦”。万州距市区 400 公里,在当地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生源的组织管理工作进展顺利。当地残联甚至在办公区配置了一些电脑,提供给没有电脑的残疾人学员上网学习。截止到 2006年4 月下旬,在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06 年春季招生中,已接受重庆地区 21 名残疾人报名,其中主城区 11 人、万州区 8 人、涪陵区 1 人、城口 1 人。“爱心双百工程”已经并将继续向整个重庆地区延伸扩展。
在“爱心双百工程”的实施中,重大网院也看到残疾人更多的迫切的需求,残疾人参与社会还需要更多的技能。社会各方面都希望重大网院能够继续把网络“残教”这条探索、创新之路走下去,希望能够开发针对残疾人技能培训的实用性远程培训课程,通过基层的助残点,将远程培训推广到基层,让更多的残疾人有机会参与学习,掌握技能,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真正帮助他们自立自强,改善学习和生活环境。
“助残扶残,责无旁贷;网络‘残教',任重道远。”重大网院全体员工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为残疾人同学提供最好的帮助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