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关键是后续资源
2007 年 09 月 20 日 通信信息报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宁夏自治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果显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在2006年已达到100%,比国家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全区78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和4万名农村教师受益。
那么,应如何看待宁夏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从目前探索、研究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到什么阶段?如何更好地发展远程教育助力农村发展?针对此类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余胜泉。
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宁夏自治区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余胜泉:对宁夏自治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进步,但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要看应用的效果、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不可只是一次性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的“表面工程”。
记者:远程教育的发展在中西部是不是也存在着“鸿沟”,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其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余胜泉:远程教育的确存在着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例如,远程教育在城市发展得还是比较可观,但远程教育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发展并不是很好。
如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中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教育资源、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上的差别,从而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信息技术的采用和信息技术教育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教育部自2002年开始就计划投资近100亿资金实施系列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个工程可以说是目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人群最多,而且将会引起最深刻变革的信息化工程。
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光有硬件配置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这些硬件设备充分利用起来,有后续的资源更新,有持续的人力支持与投入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转;如何让远程教育与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相融合等一系列新问题,都具有非常强的挑战性。
如果像以前一样,只是一次性的硬件投入,那将被历史证明又是一次巨大的浪费。
记者:从目前探索、研究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到什么阶段?可向远程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学习哪些措施?
余胜泉:目前,我国的网络化教育还处于探索期,但进步比较明显,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首先是网校集中于基础教育,而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几乎是空白,面向成人的远程学校总共不到10所;其次,网络教育只是传统课堂教育在远程教育的简单延伸,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第三,绝大多数网络学校都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几乎没有类似于我们国内同步教育的网校,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多的是由专门的学术机构或学校建立的各种课外活动辅导,或是利用网络来革新课堂教育,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无缝接合。
我们国内的网络教育绝大多数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只是以传统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模式的延续而已。从欧美远程教育取得的成果看,我们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还要加强应用性研究和应用性教育。
记者: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是什么样的一个地位?
余胜泉: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远程教育发展的前景,它是远程教育实施的基础。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基本上可以满足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过加强信息技术,尤其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应用显得非常迫切。这关系到提高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农村远程网络教育的推进。
记者:我国远程教育还处于探索期,您对远程教育前景有什么建议?
余胜泉:远程教育前景可期,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从单纯的校园教育转向以校园为核心,但打破传统校园界限的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性教育转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创新教学模。
总之,远程教育必须适应以上几种大趋势,才能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