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学子与支援高校学生同上一堂课
2009年7月20日 中国教育报
作为“质量工程”重点之一的数字化教室建设项目,首批10所高校30个数学化教室已投入使用西部学子与支援高校学生同上一堂课
青海大学学生在数字化教室通过大屏幕上清华大学人文素质课“摄影作品赏析”。本报记者 黄文 摄
本报记者 黄文 通讯员 吴英策
西部地区高校大都资源比较稀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如果仅仅依靠西部高校自身力量,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速度会相对缓慢。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安排,在“质量工程”重点工作之一的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为对口支援的西部受援高校设立了数字化教室专门项目。项目在“质量工程”中投入2400万元,在35所受援高校建设120个数字化教室。截至2008年下半年,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首批10所高校的30个数字化教室已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记者日前到上述3所高校走访,真切感受到数字化教室为西部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的诸多成效,同时也发现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希望他们的经验能给正在或将要实施此项目的高校以借鉴。
青海大学每学期2000多名学生上清华大学课程
数字化教室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受援高校通过网络将对口支援高校的优质课程同步实时传播到本校,实现现场教学的效果,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创意是广告摄影的灵魂……”
日前,记者在青海大学远程数字化教室看到,174名学生正通过大屏幕实时上清华大学的人文素质课“摄影作品赏析”。幕布上,教师讲授的画面流畅,指示器里,教师的声音清晰,PPT也如现场放映一般清楚。此时,在北京的清华大学,该校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宋焕成正在为本校和青海大学的学生们讲授这门课程。
在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3所高校中,青海大学的数字化教室因对口支援学校清华大学强有力的支持而建设得相对较好。目前,青海大学建成两间能够实时接收清华大学课程的数字化教室,1间可通过视频与清华师生沟通交流互动的数字化教室,1间控制室。其中,青海大学配套投资20万元,清华大学捐赠一套20万元的双向卫星接收设备。
在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清华大学为青海大学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已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开始授课。这些课程全部为清华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领衔开设。同步接收清华大学课程,解决了青海大学部分课程师资紧张的问题。
青海大学的多功能卫星通讯双向接收教室,每学期可接收10余门清华大学的优质课程,使青海大学学生能与清华大学学生同上一堂课。仅双向互动教室,每学期受益学生就达2000余人。到目前为止,青海大学已累计开设交互式课程35门次。学校要求学生在校4年间每人选修一门清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清华大学除了为青海大学提供远程精品课程外,还定期派教师到青海大学授课。在远程接收教室旁的录播教室,记者看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师赵颖正在给青海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数据结构”课。据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黄维通介绍,录播教室的课件录播系统可实时记录教学情况,实现全程视频录制,自动生成基于web的流媒体课件,并能在线直播。因清华大学教师面授课程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可能一时难以消化吸收,待老师走后,学生可以随时点播教师授课课件反复观看。
数字化教室给对口受援的西部高校带来教学及学习的革新
数字化教室的建成,使远在千里之外的西部受援高校学生,与东部支援高校学生同享一流教育资源,实现同步、同师、同内容授课。黄维通认为,在双向接收教室,学生可以与支援高校清华大学名师、学生交流。两校学生基础、眼界不同,通过同上一堂课,西部高校的学生可以寻找差距、开阔视野,感受不同的教育思想、理念。数字化教室为学校搭建起素质教育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清华的人文氛围,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崔巍说:“西部高校名师力量薄弱,通过开设支援学校的精品课程,受援学校便利地享受到内地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不仅学生受益,教师也参与其中,通过观摩同类课程,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起到师资培训的作用。”有的教师说,按自己的方式讲了20多年课感觉还不错,听过支援学校的精品课程、接触到新的教育观念后受到很大触动,感到若想成为有讲课艺术的教师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数字化教室项目建设,也启发了西部高校的思路,他们不仅利用数字化教室开设支援高校的同步课程或录播优质课程,而且,充分挖掘数字化教室的功能。位于西宁的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位于甘肃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都是多校区学校,在数字化教室建成之前,如何实现各个校区资源共享是个难题。现在,3所学校建的精品课程录播教室,作为学校内部实施同步教学的教室,既可以直播也可以录播校本部优秀教师的教学现场,并可将其连接到其他多媒体教室或发射到其他校区,拓展了数字化教室使用的空间和范围。
青海师范大学还利用项目经费购置一套存储设备及一台服务器。存储服务设备安装好之后,可将支援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赠送的350门精品课程及本校录制的精品课程存入其中,实现实时点播。西北师范大学既可以共享支援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全部网上精品课程,还可以共享北师大部分电子图书资源,而且将共享北师大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目前,青海大学的远程教学系统还可直接享用另两所对口支援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正在考虑与有协作关系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实现远程资源共享。该校的数字化教室一方面用于远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运用数字化教室召开远程国际会议,收看清华大学远程学术报告和各种讲座,学生会、校团委等部门还利用远程设施与清华大学学生联合开展活动。
数字化教室的建设和使用,推动了西部受援高校的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数字化教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3所学校与其对口支援学校使用的远程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卫星传输系统,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两校使用的是卫星传输模式;另一种是V2 Conference视频会议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课程的远程传输和交互。运用会议视频系统的高校,由于受带宽限制,远程同步授课有时会出现画面跳动、出现马赛克、需要缓冲、PPT放映不出来或不是很清楚等问题。画面流畅、声音清晰是数字化教室同步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但受援高校普遍经费紧张,凭自身难以解决卫星传输问题,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帮助。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学院工程师张西平认为,这两种方案各具特色,相比之下卫星传输系统更适合西部地区。通讯卫星双向传输系统的最大优点是不受网络带宽的限制,能够流畅地传输远程课程并实时交互。作为单向接收端使用,适合西部边远互联网不发达地区,而且建站成本较低。如果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支援高校联合将课件通过卫星传输,则能够使更多的西部院校受益,扩大资源共享范围,尤其在远程实时直播方面也将打破互联网带宽限制。
3所高校数字化教室建设的程度各不相同,但如何使数字化教室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则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对于青海大学来讲,由于多媒体教室数量增加快,给综合管理带来难度,需要增加网络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包括上下课的控制、对设备状态的监控、控制系统的集中管理等。该校是万人大校,与清华大学同步的课程比较多,学生学习热情高,目前建成的数字化教室受益学生数量有限,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教学要求。考虑到西部高校具体情况,希望教育部门给予进一步支持,使受益面更广。青海大学建议在该校建设青海省数字教学示范中心,以发挥211大学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西部高校因地处偏远,邀请名师、大师到校开讲座、开展重大学术交流不是十分便利。支援校不但拥有大量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而且众多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也精彩纷呈。西部高校普遍希望同样能享受到这一部分资源,但需要双方学校在大型会议报告厅等都安装相关设备,这又涉及到双方的协调与投入。3所受援高校一再表示,支援高校已尽自己所能给予学校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但对口支援不能让支援学校背上包袱,希望政府对支援高校也予以相应的投入。
录制、播放支援高校课程和学术报告等,受援高校基本可以从技术上给予保障,而精品课程及学术报告等的版权及授权是受援校担心的一个问题。有的课程、学术报告受援校可以同步听,但有的教师、报告人是否同意录制下来难以确定。如何进一步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以使受援高校更大范围利用支援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还有待探讨。
西部高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数字化教室建设项目对于西部高校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数字化教室的建成,推动了3所高校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达到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对口支援、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实现了质量工程的初衷。目前,由于数字化教室刚刚建成,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继续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教室的效用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