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到“甲流”网络教育还要火

 2009年8月28日         人民邮电报

    就在人们对甲型H1N1流感产生“防控疲劳”时,这几天,不少即将上初三、高三的学生被告知,惯常的“提前开学上课”因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而被取消;随着越来越多学生病例的增加,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紧急叫停学生夏令营、补习班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聚集性活动,并认真部署了开学前的防控工作。

    取消补习班、推迟开课、叫停聚集性活动,这些事件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2003年的“非典”时期,正是在那时,网络教育纔刚刚开始被学校、家长和学生所关注和认知,并掀起了一阵发展的小高潮。但是,网络教育似乎只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昙花一现,由热转凉后市场虽然不紧不慢地成长着,但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从“非典”到“甲流”,6年之间,我国网民数量从6800万跃至3.38亿,而其中学生网民又以31.7%的占比遥遥领先于其它网民群体。有了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加上学校教育网络及硬件设施建设的完善、配套软件和内容资源的不断丰富,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并积极服务于教学,教育信息化已经不仅是计算机+网线的简单模式了。

    比如说教育部这些年一直在推动的“数字化学习港”,就为教学双方提供一个平台,把原来分布在各个学校和地区的网络教育学习点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起来,向所有学校开放,而不像之前那样只对一个学校;同时,平台还把各校的学习资源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而不是像之前由学校统一为学生提供同样的课程。“数字化学习港”需要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技术进步就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

    有了技术和模式上的突破,即便是在“甲流”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夹击下,网络教育机构仍呈现一派繁忙的景像:员工昼夜加班,客服异常繁忙。据了解,与去年相比今年暑期网络教育培训用户增长了十余倍,比如北京四中网校“一对一”网络家教的学生报名量至少增加了30%。

    这种发展势头不禁让人想起了“非典”时期的电子商务,它不仅有了爆发式的增长,并且这种高速的增长势头一直持续至今。在那个时期,人们认识并认可了电子商务的便利性,使用热情和使用惯性在软硬件的不断成熟完善中延续与放大。

    同样,“甲流”期间,也是广大网民对网络教育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作为校园学习的辅助方式,用户只有切身体会到其高效、便捷的优势,纔能养成使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学校、运营商以及教育培训机构都在各施所能,成为推动网络教育的原动力,比如福建省泉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共享网络体系,就是由泉州电信在互动电视基础上搭建一个平台,整合学校、教育机构的教学课件和各类教育资源,中小学生在电视或计算机上就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互动学习和交流,平台一推出便吸引了大量学生使用。

    成功的经验是可复制的,网络教育的前景一直被看好。据艾瑞预计,到2012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而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的贯彻落实,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还将有进一步发展。面对如此乐观的市场预期,“甲流”过后,网络教育的热潮能否像“非典”后的电子商务那样持续、快速地发展下去?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关键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