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门槛不再:像追美剧一样追网络

201301月28日 陈竹   中国青年报

马克.吐温曾说,“大学是这样一个地方:老师的笔记直接变成了学生的笔记,并且都没有经过两者的大脑。”他可能未曾想到,在他逝世100多年后的2012年,被称为“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之年”,传统的学习方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通过MOOC进行学习的旋风,已经刮到了中国的大、中学生当中。通过网络,免费学习来自全球知名大学的课程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高等教育门槛不再有。大学生可以在课余进行“补课”,中学生则可以提前进入学术的天地,“预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大学已死,大学永存。”这是2012年10月20日,《时代周刊》记者阿曼达.里普利写下的标题。在亲身体验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后,他写道,“MOOC提供者将褪去高等教育的所有浮华外衣品牌、价格还有设施让我们所有人记起教育的本质是学习。”
再也不是“一考定终身”了
“如果没有网络公开课,我的大学生活可能就毁了。”高考失利后进入一所二本高校就读的林宇谦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麻省理工学院微积分课视频的感受:“一下子就从封闭的空间里,走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开始像追美剧一样,追美国顶尖大学的公开课视频。刚刚上大学时,无论是高等数学课还是大学物理课的教学质量都让他非常失望,老师经常对着PPT照本宣科,教案十几年不变,上课气氛沉闷,几乎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参与的程度极低。
“有了网络公开课,再也不是‘一考定终身’了,不是只有最顶尖的人才,进入最好的大学,才拥有学习的机会。网络公开课使得更多不那么聪明,或者运气不够好的人,同样能变成顶尖的人才。我虽然高考没考好,仍然可以在斯坦福学习傅里叶变换,在麻省理工学习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他渐渐对学术重燃信心,并开始系统学习国外的教材,准备考研究生。
在一所著名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就读的张文雯则觉得,中国的名校,教学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至于不得不通过看国外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来“补课”。
进入大学不久,怀着物理学家梦想的她就惊讶地发现,大学里的物理考试还保留着最陈旧的模式,竟然会考名词解释,计算题也可以通过对题型的熟悉和背诵公式来完成,而本应最有创造力的实验课的考核,则沦为“抄实验报告”。这样学习的结果是,“过了一个学期,考试绩点很高,会推导公式,但是学一门,忘一门,考完就全忘光了。”
在一堂物理课上,老师在讲台上做了几个演示实验,她和同学竟然都没有看懂。后来,全寝室一起上网搜索了麻省理工的这堂课的视频,视频里的老师用着完全一样的实验道具,但其演示方法却能让人立刻明白实验的过程和原理。
在北京大学大一学生胡海斌看来,国内高校的课堂和教材一样,更多地停留在苏联模式上,课本往往只是薄薄一本,“在内容上虽然很严谨,但是一翻开,就是各种各样的公式和定理,你却完全无法理解在这些公式背后的学科本质。于是,绝大多数同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欧美教材都是厚厚一大册,好几页里只有一个公式,但是描述性的语言多,比喻和例子多,讲解得有趣、形象。
在学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课程后,胡海斌去买了本英文版的教材来看,虽然自己英文水平不高,但读起英文教材来,竟然比中文教材更加清晰易懂。
网络学习越来越像真正的“学习”
事实上,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正在有意识地“预习”这些网络公开课。根据果壳网近期对线上用户的一则调查,利用国外一流网络公开课学习的,有20%是中学生。
孙尤杨就是从初中三年级开始接触网络公开课的。在耶鲁大学的《基础物理》课上,讲台上走来走去的桑卡教授用印度味的英语讲着物理学“冷笑话”,他突然觉得,“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地理解物理学的本质!”
从此,他好像从自己读书的三线城市高中“跳”了出来。“同学还在对着人教版的教材背公式,我却完成了最初的学术启蒙。”
读高一时,他又接触到了新的学习平台Coursera。这个平台上有斯坦福大学等十几所名校的在线课程,与简单的视频提供不同的是,注册ID后,每周要按时上课,并要在截止日期内完成家庭作业和考试并取得成绩,俨然是一所虚拟大学。在网络上,他还和其他通过Coursera学习的“同学”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业,即使是凌晨3点在论坛上提问,也会有人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及时作出解答。
在其他同学全力以赴地准备高考,对未来的专业选择还毫无想法的时候,他已经对计算机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拥有了一定的编程基础,决定报考计算机专业。
2012年,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与课程难度仅限于中学水平的“可汗学院”不同,三大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管理系统。
重要的是,它们的课程都是完全免费的。
Coursera意为“课程的时代”,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教授创办,注册学生有三分之二来自海外,其中约4%来自中国;edX则由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5月联合发布。
随着这些学习平台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外名校课程被“打包”翻译和引进,网络学习从课外消遣和知识补充,开始向真正的“学习”迈进。从时下流行的公开课视频主题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个趋势:最先走红的是哈佛大学法学教授桑德尔的《公正》,而现在,更多的计算机、经济学和数理基础课程都开始得到学习者的青睐,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都需要长期和系统的学习。
在一些西方大学里,三大平台的网络公开课课程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甚至可以用网络课程的学分来替代大学中的学分。不过,对于平台上的学习者来说,学分和证书的纪念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与在真正的大学里拼学分和绩点相比,我在Coursera学习的动机更明确:不是为了考试或者毕业证书,而是完完全全地,从纯粹的对学习的兴趣出发。”孙尤杨说。在虚拟的大学中,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授课内容和顺序,不用担心老师讲得太快跟不上,或者讲得太慢会打瞌睡,而可能打瞌睡的时间点,视频课中的老师还会跳出来提问,要求作出正确的回答才能进入课堂的下一部分。
让所有人记起教育的本质是学习
从2011年开始,部分国内高校也开始提供网络公开课,却反响平平。“那些视频就是从我们无聊的课堂上录的,一样的念书和读PPT,连打开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张文雯毫不掩饰自己对国内公开课的不屑。
相反,一些个体的探索似乎更受青睐。2012年4月,还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研究生的童哲,在自己的宿舍录制了一部视频《阿哲的理论物理小课熵与相变》,这个分为6段的视频获得了过万的点击率。
硕士毕业回国后,童哲在人人网建立了一个名为“万门大学”的公共主页,在4个月里,他上传的“数学小课”和“物理小课”系列拥有了1.6万多名学生,其中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有高中生,也有研究生。为了备课,他搜集的资料装满了两个8T的硬盘,光是“科学”类的纯文本资料就有188G。
“物理小课”的成功激发了童哲的兴趣,他决定放弃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读博士,回到国内做了一名教师,在业余时间里,录制学习视频放到网上。原因很简单:在北大读书时,他曾因为课程体系的枯燥、丧失对物理的兴趣而苦恼,现在,他想用轻松好玩的视频,使更多的中国学生重拾对学习的兴趣。
“‘物理小课’很好玩,但还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来录中文视频。”看过视频的复旦大学学生潘一建觉得,网络上虽然有很多好的国外名校公开课,但毕竟存在语言障碍,国外的教学体系和讲解方式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中国的MOOC还在刚刚起步,但值得期待。
不过,不论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前景如何,无疑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MOOC学习者。在这些开放课程面前,无论是哈佛的学生还是中专生,都拥有同样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一如Coursera的负责人达芙妮.科勒在TED大会上所说:“教育变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世界上所有有能力和积极性的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技能,为自己、家人和社区追求更好的生活。也许下一个爱因斯坦或者乔布斯,现在就住在非洲的一个偏远的小镇上。”
Udacity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隆曾告诉自己在斯坦福的学生,如果不想听课可以在网上学,结果,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了在寝室里看视频、做习题。不可思议的是,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斯坦福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比之前的历届学生都高出了一个等级。
不过,斯坦福的学生们并不是表现最好的。在学期结束时,在网上修读这门课程的前400名学生中,没有一个来自斯坦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