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迈入“人力资源强国”

    郑祖伟  2010/3/24   现代教育报

    提升综合国力及竞争力

    “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高书国分析,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将显著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总数达到9830万。这些因素使我国已经迈入人力资源大国的行列。

    高书国分析认为,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既要重视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开发,更要重视个人发展和能力建设。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统筹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发展。

    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战略资源。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人力资源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书国分析,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同时,我国将全方位地开放,争取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大因素影响中国排名

    中国有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的文化传统。据介绍,我国排名靠前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中国劳动力人口比例和结构优势;二是高等教育规模居全球第一,现实优势和未来优势明显;三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负债水平较低,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居于有利地位。

    从人力资源存量水平分析,中国劳动力比例高达71.10%,排名第4位,具有明显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1.20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2.6岁。三项关键指标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使中国在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中得以加分。中国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处于快速提升阶段,人力资源主要动力已经开始从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发展对于人力资源提升的作用趋于明显。

    从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分析,2006年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6岁,属于“青壮年期”。2006年,中国0-14岁人口比例为21.1%,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在一定时期,中国人力资源仍存在巨大潜力。

    从人力资源负债水平分析,中国整体负债水平较低。中国政府长期实行普遍就业和全面扫除文盲的政策,使得人力资源负债率较低。这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也是中国在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中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大措施实现强国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2020年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对此,高书国认为需要六大保障性措施:

    一是要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巩固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使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1%。

    二是以就业为主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比例大体相当。

    三是积极稳妥地发展高等教育,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

    四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坚持“双轮驱动”。一个轮子是在校学生或者是使新增就业人员达到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使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2-13年;另一个轮子就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让现在受教育比较低的劳动者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五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农村和城市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书国认为,《规划纲要》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就是为建设一流的教育和创建一流的国家奠定更好的基础。

 

本文关键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