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洛的配角哲学

  2012年6月,两位专演配角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先后离世。6月26日,“反派大师”陈强老先生逝世,享年94岁;6月30日,“龙套大师”黄宗洛老先生辞世,享年86岁。因陈强、张瑞芳逝世在前,媒体刚做过对影坛的历史回顾和纪念,倒使黄宗洛老先生的辞世,显出了一丝“配角”意味。黄宗洛老先生尽管一生演的多是配角、龙套,但在耄耋之年却演戏不断,展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艺德与才情。他一生为演戏而思考与欢乐,走时更是功德圆满。

  如今上了一些年岁的观众,即便叫不出黄宗洛老先生的名字,也会熟悉他的面孔和声音。黄宗洛一生在影视剧中塑造了100多个小人物的艺术形象,自诩“百丑图”。虽然他演的角色小、台词少,却常常让人过目不忘,不着痕迹地显示了一个老艺术家的艺术智慧。

  北京人艺有句流行语,叫“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黄宗洛的演艺生涯,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精神,用无数的小角色确立了一个“大演员”形象。至今我想起经典话剧《茶馆》,首先想到的仍是黄宗洛演的松二爷。据说黄宗洛为演活这个角色,曾“走火入魔”,不仅学习了旗人的生活习俗,还在腰带上挂上了13件旗人喜欢的烟荷包、鼻烟壶、挖耳勺等10多种挂件。他蓄须留指甲,苦练兰花指,天天在隆福寺、地安门一带遛鸟、泡茶馆。时间久了,那些茶客已把他当成了满清遗老。此后,黄宗洛饰演了电视剧《大宅门》的“常公公”,更是让人们一提起太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宗洛的形象。

  我们今天缅怀黄宗洛这样的老艺术家,怀念的正是他那种“小角色、大演员”的艺术情怀与境界。北京人艺的老一代艺术家,对此多有心得,这也是“戏比天大”的真正含义。从这个角度说,一辈子演好配角比演好主角要艰难得多。配角不仅要把握剧情的整体发展和情节的进展阶段,才能理解自己在相应情境的所说所为,还需在映衬主角表演时,体现出自己存在的独立性。老一代艺人常说“一台无二戏”,配角和龙套的举手投足,同样决定了一出戏的艺术完整性。一个配角,只有拥有了主角的心理预期,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到自己的表演和情感逻辑。黄宗洛的表演生涯,向我们证明的正是这样一种配角与配角的哲学。

  在这个崇尚成功学与“主角”的年代,这种配角与龙套哲学,显然不受欢迎,但它们却是黄宗洛、陈强这些老艺术家的成功之道。与引发矛盾冲突和承载故事主题的主角比起来,配角似乎并不重要,但如果没有他们的陪衬,没有他们为主角的故事和命运发展所作的铺垫,只会让主角的独角戏变得乏味。从这个角度说,配角也是主角的一部分。如果一个配角,不能展示配角应有的独特性,主角的表演肯定会因此逊色。其实在任何一部戏剧与影视中,每个人物都是一个自足的生命体,本身就构成一个世界,也是他那个世界的主角。所以无论主角、配角,只有把自己当成完满而富有生气的人时,一部艺术作品才能呈现出整体的美感。今天大量的影视剧,让人们感觉到演员创作与表演乏力,与影视界的这种配角哲学的缺失有很大关联。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与诞生了大量的金牌配角是分不开的。

  两位专演配角的老艺术家在同一个月走了,我猜测,也许是想对这个只崇尚明星与主角的时代有所启示。如果两位老人的走,能让今天的演艺界对配角的艺术哲学有一些认知和反省,也算是满足了两位老人的艺术心愿。
 

本文关键字:黄宗洛 配角 哲学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