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来 源:新华网发表日期:2011-11-18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有时则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相对于复杂的文字语言符号系统,非文字类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尽管视觉语言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如此强大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来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目前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都是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也就是说我们建立在印刷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相应地有所改变,它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时代落差。
西班牙语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掌握的语种之一,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无法掌握它的发音技巧,更不用说用流利自如的西班牙语进行交流了。也许我们倒不如去领略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它将轻声吟唱与激情的舞蹈、将吉他的弹奏与热烈的击掌融为一体,舞蹈者在表演时那种自由舒展热情奔放的舞姿,以及在即兴的表演中释放出的畅快淋漓的狂喜,无不显示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这一生动直观的文化形态,在文字语言中是很难得到尽情传达的。我们中国的汉字对于西方人来讲,也无异于一部艰深晦涩的天书。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传播更多的锁定在语言符号上,那么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人们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四块屏幕——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它们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还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我们也许就要被这个由视觉符号覆盖的时代淘汰。
视觉语言虽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比书写文字更优先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视觉传播领域同样面临种种困境。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表达语境中,我们已经很难建立一种与古人那样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我们对视觉语言的意义认同并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共享的识别系统。这其中除了不同文化自身的认同差异外,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显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我们依赖视觉符号表达我们的各种诉求,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在古人看来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我们今天反倒欠缺一种既深刻而又准确的视觉共通语。我们现在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巴比伦塔未建立的时代,在视觉图像充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我们可能对其表述的意义不知所云。
要实现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就必须采用同质性的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由于视觉艺术直接诉诸的是人们的感觉系统,它不仅跨越了读懂文字语言符号所需要的漫长复杂的学习过程,而且在传播的形式上具有极大的可通约性,非语言类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中不仅能跨越个体差异造成的隔阂,而且有时还能跨越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在文字语言无法对接的地域实现文化的相互沟通。我们中国的非文字类语言符号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我们作为国家文化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仍处于缺席状态。
我们并不是说,非要在每个领域都刻意寻找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之物,我们想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被建构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在的历史生成过程。最起码,我们要在人们行走的“精神航线”和“文化公路”上设置标志性的路标,才能使人们知道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