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模式
作 者:赵玉涛 来 源:人民网发表日期:2012-10-10
电视诞生于报纸、广播的夹缝中,但随着电视技术的成熟,迅速成为媒介霸主,这依赖于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传播优势,依赖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给受众带来的全新信息传播模式的冲击。要发挥电视的特性,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善于运用电视现场直播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对那些需要而且只有电视现场直播才有可能及时地展示事物发展过程和整体面貌的事件,应全力以赴地去使用电视现场直播,而非录播的传播方式。
现场直播报道是电视的生命,就是这样决定电视成败的原则,在我国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很多电视新闻节目打出直播的标志,但是无论电视业界还是学术界都普遍认为,我国电视新闻直播还仅仅处于“演播室直播”的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还有很大的距离。
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模式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以突发事件直播为起点: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直播),直播节目的传播结构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模式一,演播室主导模式:演播室(主持人串联播报+专家访谈+专题短片)+现场报道(现场连线)。
模式二,演播室与现场平衡模式:新闻现场+出镜记者采访+专家评论+主持人串联播报。
模式三,新闻现场主导模式:新闻现场多点报道+演播室串联。
我们把以上三种模式对号入座来分析:中央电视台目前基本处在由模式一向模式二过渡阶段,总体上属于演播室主导模式;凤凰卫视目前基本处在模式二阶段;美欧日电视台已经处在模式三阶段。
以日本NHK电视台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NHK以东京总部为报道播出平台,将出镜记者的报道点遍布世界各地以及战争区域各个关键点: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和华盛顿(有时还有军事基地)、中国北京、俄罗斯莫斯科、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本土的首相官邸、伊拉克驻日大使馆等日本本土多个直播点;中东地区的阿曼、沙特、约旦、科威特以及美军前线各个新闻点。其报道特点为直播节目的报道重心是新闻现场,将涉及事件诸多关系链条的各个地点作为报道点,将演播室仅作为“鼠标”,一个一个点击展示报道点现场情况。[1]演播室仅作为串联各新闻现场的中间媒介。这种直播模式,新闻信息量大、鲜活、多点呈现、客观全面、“用事实说话”。
这三种直播模式都离不开新闻现场,否则就无法称其为新闻现场直播,尤其是模式三,新闻现场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因为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起步较晚,新闻现场信息在量上往往不足,质又很差,还因为我国媒体的宣传本质决定了舆论引导功能的优势地位,所以在我们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演播室的主要任务不是服务于新闻现场,而是通过“主持人+嘉宾”的方式对现场传来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加料,最终给出权威评论,以实现舆论控制的目的。
影响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传播模式选择的原因
首先,演播室主导的传播模式是中国电视的被动选择。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所涉及的要素极为复杂,包括出镜记者、摄像师、灯光师、主持人、评论嘉宾、导播、字幕、音频、视频、微波、动力等十几个工种,且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络配合要求精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报道事故的发生。以上这些要素又可以划分为新闻现场和演播室两大领域,所以我们研究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模式总是离不开这两大领域(这其中所涉及的技术要素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
之所以说演播室主导的传播模式是中国电视的被动选择,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现场能力不足,核心是出镜记者的现场能力不足。演播室主导的传播模式是这一现实下的无奈选择。
所有的现场直播传播模式都离不开新闻现场。也就是说,在当代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掌控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的表现将直接决定节目的成败。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
第一,职业能力不足。
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有三项核心工作,即完成现场报道、进行现场采访、及时发表评论,这三项工作构成了出镜记者的核心职业能力。
现场报道环节。完成尽可能准确、详尽而又简洁的现场报道是出镜记者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包括对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前期搜集掌握、新闻现场信息的搜集调查、整理筛选出报道要点、捕捉现场细节、厘清报道脉络、撰写出至少是草拟出现场报道的文字腹稿、直播报道的语言表达及自身状态的调整、指导摄影记者完成取景拍摄、画面配合等;现场直播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可供记者准备的时间短、面对的信息庞杂混乱、现场行动不便、孤军奋战没有外援、报道要一次完成没有演练。如果直播题材是预发事件,出镜记者应对起来难度还不算太大;如果直播的是突发事件,那么以上这些因素的不可控性会陡然增加。如果自身素质不过硬,出镜记者出洋相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重大报道事故。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现场直播报道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现场报道环节出现的问题几乎涉及以上所有因素:报道信息不完整,观众无法对新闻事件的基本结构有完整的把握;信息提供模糊,“可能”、“大概”、“估计”频频出现;叙事结构混乱,前言不搭后语;有效信息量小,缺乏细节,概念性的叙述重复多遍;缺乏专业知识,说大白话;记者没有现场状态,好像事不关己,与现场两张皮;长时间现场画面停滞,硬是把鲜活的现场画面拖成了空画面;摄影记者景别选择错误,最终把记者“隔离”出现场等。
现场采访环节。现场采访是新闻现场直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镜记者掌握和传播现场动态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采访,一切现场报道行为都没有了根基。出镜记者的采访分为三个步骤:出现场前的案头准备、前期采访、镜前采访。
我们这里谈的是第三步镜前采访。直播现场采访与一般采访相比难度更大,记者除了要具备普通记者所具备的能力之外,还要有新闻现场的整体控制力,这是对电视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能力要求,包括一定的现场调度能力、现场的抗干扰能力、采访场景的选择能力、复杂环境下事件关节点的挖掘能力、迅速建立访谈语境的能力、镜前状态的迅速调整能力、观众意识等。
在直播采访中,现场就是记者的生死场,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为苛刻。正是这种苛刻要求会使很多采访功力差的记者出错,或者迫不得已提出一些质量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案头工作不充分,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专业知识欠缺,问题肤浅;对采访对象研究不够,提问切入点差;采访基本功差,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结合得不好;缺乏换位思考,提问无理取闹;先入为主,诱导对方入套;还有各种无厘头的雷人发问。
现场评论环节。在新闻直播中,现场评论不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目的是采访挖掘现场信息,为观众提供翔实深入的报道。从任务分工来看,对事实的评论一般是交给演播室新闻主播和嘉宾来完成的。我们通常认为,记者在新闻现场给观众展现出来的鲜活的事实比任何评论都要有说服力,都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但也有例外,在一些立场争议较大,急需表明我方观点的直播现场,出镜记者在掌握充分事实的基础上,要勇于发表意见性信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事实与评论浑然一体,抢夺事件的第一解释权。如果此时前方记者还要等演播室给出评论,那么很可能贻误战机,而来自后方演播室的评论,因脱离现场,也很容易给人“事实与评论两张皮”的诟病。直播现场记者评论,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短评、简评为宜;就事论事不宜展开,一针见血点到为止;评论要以深化主题为目的。
应该说在这一领域,我们的出镜记者与国外优秀记者相比差距较大,我们当知耻后勇,深耕细作。在今后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研究中,此环节是值得我们学界与业界共同努力、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职业精神不足。
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是对所有媒体记者的要求,但由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殊性,就对出镜记者在这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直播采访没有后期编辑,导播不可以随意终止,要同步呈献给观众。这一传播特性决定了采访过程中不可以出错,否则错误几乎无法弥补。现场直播过程中,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同等重要,它们都直接决定直播的成败。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出镜记者在职业精神方面的不足。
坚守新闻真实的底线。新闻真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它是新闻永恒的原则,不可突破。与其他报道体裁相比,新闻现场直播更容易在真实性上出现问题,新闻现场复杂多变,新信息层出不穷且核实困难,时间紧迫,现场记者不但要及时进行事实判断,还要迅速完成价值判断,其难度可想而知。
“5·12”汶川大地震央视直播时,5月13日傍晚,演播室主持人连线现场记者徐娜,徐娜称“聚源中学救援工作已接近尾声”。当时该学校救援工作才刚刚展开,几百名学生被压在废墟内,无数家属聚集在废墟旁焦急地等待新的救援消息。主持人问其“接近尾声”的原因时,徐娜称当时现场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这里的“现场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应该是救援工作从开始的忙乱无序逐步转变为有序展开,而不是说救援工作就要接近尾声了。徐娜用个人感性的判断“接近尾声”来概括这种情形是严重的事实判断错误。
我们强调,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准确即时地挖掘真实信息难度很大,但又极其重要。因为现场直播即时播出的特性决定,如果直播中出现新闻失实的错误是无法弥补的,其社会危害也是巨大的。直播失实直接导致的就是报道事故,所以我们强调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坚决守住“新闻真实的底线”这一生死线,不可跨越。
吃苦克艰的操守。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是跑出来的”。在长征过程中,我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经历了“驴背上办报”;在和平时期,我们太多的新闻记者适应了酒桌、礼品、高档酒店的舒舒服服搞新闻、高高在上做记者的生活,这样的工作状态自然会产生“温室记者”、“奶酪记者”、“小资记者”,一旦重大新闻事件发生,这样的记者在新闻直播现场定然难堪大任,错误百出。
悲天悯人的情怀。人文情怀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要求,同时又是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现代新闻媒介诞生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宣称自己的客观、独立、公正、无私、兼爱,几乎把自己标榜成整个人类的代言人。那么,人文关怀精神就应该成为新闻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
在“5·12 ”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报道中,有些记者面对灾难表现出的对生命价值的冷漠令人失望甚至愤怒。5月17日救援现场,俄罗斯救援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伤者,这时,摄像机的机头灯光正打在幸存者的脸上,救援队员对记者愤怒地大吼,要求记者马上把摄像机移开,以免强光伤害到伤员脆弱的眼睛;四川电视台记者面对在废墟中被掩埋了7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竟然不顾伤者的虚弱身体,拨通了直播间的连线电话,要通过直播采访伤者。
在这些记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记者的冷血无情,他们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是新闻记者”[2]。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过程中,出镜记者展示出的现场能力差距是明显的。差距就是短板,直接影响了我们现场直播的质量,不得不用演播室来弥补现场的不足。
其次,演播室主导的传播模式是中国电视的主动选择。
演播室主导模式的选择,对中国电视来讲还具有内在主动性。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电视媒体和其他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新闻媒体要为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服务。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作为当代最有力的新闻传播方式,自然也要承担为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的重大责任。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进行新闻宣传、实现舆论引导的最好方法,原因很简单,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最典型的“用事实说话”的一种报道形式。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绝大多数观众无法身临现场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状况,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同步,电视观众可以通过同步传送的现场画面、现场声音、现场氛围了解到事件的过程甚至细节等真实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新闻经过过滤、加工改造等后期处理后,使新闻信息被扭曲、被干预的可能性。当然,即使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其实也无法完全避免被“把关”的命运,但这已经是我们人类迄今为止在大众传播领域所能找到的经过中间环节最少、信息失真度最小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了。现场直播呈现出的现场感、同步性以及源源不断的持续更新的最新信息对受众的杀伤力很大,受众的注意力完全被最新的事态进展所吸引。在此传播场域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可以把客观报道手法不着痕迹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致,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可以说,通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进行传媒动员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方便快捷,效果极佳(传媒动员,即通过新闻、广播、电视、录音、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而进行的动员。这种动员方式已经成为媒介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
通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记者和观众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记者在现场把自己的感受和受众的感受融为一体,脉搏一起跳动,同呼吸、共命运。“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直播报道主题为“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央视在直播之初就已发出了“传媒动员”令。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透过中央电视台直播画面,全国观众看到了灾区让人撕心裂肺的惨状,一幕幕画面、一声声呼喊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为了帮助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灾区同胞,为了集结最广泛的群众力量,以央视为首的多家电视台都设计了与受众进行互动的环节,捐款信息通过电视字幕滚动播出,短信平台上也不断地播出来自观众的声音。“国难兴邦”、“危难时刻,普通人之间的彼此关爱,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常规可以独辟蹊径,只要我们勇于担当,只要爱与责任同在,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以生命的名义我们心手相连,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早日康复,让我们早日行动,让我们拿出勇气,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些质朴、真诚的话语来自中央高层、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在这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精神鼓舞之下,中华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坚强和凝聚力。[4]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进行舆论宣传、引导的主阵地就是演播室。在以演播室为主导的话语逻辑中,演播室评论是传播的落脚点,嘉宾和主持人对来自现场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再加工,最终形成成熟、系统的评论信息。诸如此类的评论信息经过演播室嘉宾和主持人的反复强调论证,再辅以相关专题片的解释渲染,舆论导向得以强化、放大,最终实现媒介舆论和社会舆论的高度统一。
结 语
前文所谈到的三种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模式都是在直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现实背景作支撑。演播室主导模式,适用于现场新闻采集能力较差,同时又有明确的舆论控制要求的电视媒体,这一模式可以利用演播室主持人与专家访谈很好地弥补现场的不足,同时实现舆论方向的牢牢掌控;演播室与现场平衡模式,适用于实力不太强而又有强烈的新闻意识的电视媒体,新闻现场与演播室全力配合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新闻竞争中“搏出位”;新闻现场主导模式是最成熟的一种传播模式,适用于新闻现场能力强,强调“客观报道”的电视媒体,多点报道,兼有现场评论,用事实引导舆论方向,演播室全力服务于新闻一线。
当然,每家电视媒体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同,所选择的传播模式也会有差异,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来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只能以“新闻现场”为核心,这是电视媒体的必然选择。“用事实说话”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不可以任何借口来改变。
需要强调的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演播室与新闻现场孰轻孰重,一定要从理论上认识清楚,否则遗害无穷。这一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今后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模式选择,决定了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方向。其实,答案很简单,“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这一概念的核心词是“现场”,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涉及的所有要素都要为“现场”服务,演播室也不例外。我们经常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涉及的所有要素中,只有“现场”是“皮”,其他各要素都是“毛”。从当前我国的媒介环境来看,演播室主导模式有其现实必要性,但这一模式绝不可以成为唯一真理,否则,新闻将永远成为宣传意志的奴隶。
参考文献: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6.
[2]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40.
[3]百度百科.社会动员[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71723.htm.
[4]李妍.直播报道,电视竞争力的集中表现——以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为例[EB/OL].http://www.reader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