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情节与细节比较
作 者:周连山 来 源:人民网发表日期:2012-10-12
摘 要:新闻图片常常既有情节又有细节。情节与细节共同成就精彩的新闻图片。长期以来,新闻摄影界研究新闻图片的细节较多,而关注新闻图片中的情节较少。本文通过几幅获奖新闻图片入手,来进一步探究新闻图片情节与细节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新闻图片;情节与细节;比较
一、引 言
一幅新闻图片,常常既有情节又有细节。情节与细节共同成就精彩的新闻图片。长期以来,新闻摄影界研究新闻图片的细节较多,而关注新闻图片中的情节较少。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新闻图片情节与细节的异同,来进一步探究如何拍摄既有情节又有细节的新闻图片。
二、新闻图片情节与细节的区别
新闻图片的细节比较好理解,但什么是新闻图片的情节就不大好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作为业余摄影通讯员采访当地乡镇的群众体育运动会。置身运动会现场,我随身所带的胶卷不知不觉拍完了,出来的图片,有的是主席台上几位领导正襟危坐的画面;有的是远远的一队人举着旗帜走过主席台的图像;还有的是远远的几个人在赛道上奔跑的瞬间……我将这些图片用特快专递发至报社。半个月过去了,我没有等到图片见报,却等来了编辑回的一封聊聊数语的信:“感谢您给报社供稿,但你的图片画面语言单一,只能情节没有细节……”
信中“只能情节没有细节”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脑海里回味。到底什么是画面的情节,什么是画面的细节?
后来,我渐渐体会到,图片也是有语言的,也和通讯体裁的新闻写作一样,是需要情节与细节支撑的,通过情节与细节的展现,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氛围和新闻人物的现场表现。
“情节”是指一个新闻现场的瞬间画面,是一个新闻现场的人、物等新闻主体及环境的情景交待,是新闻现场中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展现。通过情节的展现,让读者了解新闻五要素,并真实感受新闻现场的氛围,了解新闻事实。
细节,是指“细小的情节”,是构成一个完整新闻事件或情节的微小部分。针对“情节”而言,细节是局部的、细微的,是单个的、零散的。细节可以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也可以是一串数字,一条标语、一串符号……
三、新闻图片情节与细节之间的关系
一幅新闻图片情节与细节两者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相得溢彰。细节包含在情节之中。一幅图片的情节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细节就是存在于情节中的一些微小的部分。这些微小的部分,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手势等展示出来,也可以通过画面中的文字、符号来体现。细节与情节之间,有时构成一种逻辑关系,有时不构成逻辑关系。细节与细节之间,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逻辑关系的。有时,细节可以是情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时,细节可以不依靠情节而独立存在。细节在一幅图片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都不影响图片情节的完整性,但细节可以使情节更丰满,起到打动人心的作用,有的时候,细节对一幅新闻图片起着决定性作用。
获得第十五届新闻三等奖作品《视而不见》中的情节与细节呈现出完美的结合。图片画面是公交车上一位白须老人和一位手抱孩子的人几乎并排站着,满车的年轻人竟没有一个让座的,有的似乎有意侧过头把眼睛看着窗外,没有一个人侧脸看看站在他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两人。整个画面效果情节与细节也运用得非常好,平常生活中的场景,却给人有震撼之感。
图片的情节——公交车上,一位白须老人和一位手抱孩子的中年男子并排站在其他坐着的年青人之间,车上的年轻人,没有一个让座的。
图片的细节——有的年青人用手挡住自己的眼睛,有的年青人侧着头眼睛看着窗外等……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公交车上,年青人主动为老人、小孩让坐也理所应当。但现实生活中,常发生与主流道德观念不和谐的现象。《视而不见》所拍画面正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瞬间记录,画面情节完整典型,极具说服性;画面细节生动真实,没有一点人为干预的痕迹,不愧是情节与细节完美结合的精典之作。作品之所以获胜,我想不仅是靠新闻题材,而且是靠图片情节与细节的精准把握。《视而不见》的成功之处,就是站立的老人和手抱孩子的中年男人同时出现在画面主体,这看似平常的细节要摄入画面却非常不易,它与坐在左右两排座位上视而不见的悠闲乘客形成了强烈反差,切中了当前社会公德问题的要害[2]。
四、典型情节让图片完整出彩
一个新闻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可能要持续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可以有无数个瞬间和角度可供拍摄。
如何选取拍摄新闻事件的典型情节?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个问题需要反复思考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应对。选择什么样的画面情节,用方寸之间的画面,将主要的新闻事实传达给读者,对于每位摄影记者都是一个挑战。
一幅完整的新闻图片的情节是新闻现场环境的展现,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满足读者感同身受的心理需求。一幅完整出彩的新闻图片相较于文字叙述的优势在于画面语言的直观、丰富、信息量大,相对于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典型瞬间的抓取,在于典型情节的定格,以便读者细细品味。不同对象,其典型瞬间情节各有不同,或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或最富特征性的瞬间,或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等等。只有抓往了典型情节的瞬间,才是形象价值较大的图片;只有抓住了典型情节的瞬间,才能真正使瞬间变成永恒。因此,典型情节瞬间的拍摄需要摄影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以及娴熟的摄影技巧。从实战经验来说,尤其是在动态性、突发性新闻现场的拍摄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和准备时间,摄影记者应采用不同角度、技法拍摄新闻发生的过程中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画面,事后选出有典型情节的画面刊发。当然,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现场,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力,有针对性的抓取现场典型瞬间,从而保证了拍摄的成功率。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原《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图片总监贺延光,所摄影的新闻图片《小平您好》、《民主进程》、《面对生命》、《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等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细读之后,笔者感觉这些作品除题材重大之外,共同特点是以情节取胜,尤其《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更是如此。
2005年4月29日下午,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伸手相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会见。《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以红地毯和光亮的地板做背景,高角度略微俯拍,画面中两位新闻人物以全身取景,同时迈开腿,伸出手,画面情节拍摄得恰到好处,而整个画面没有十分抢眼的细节表现。
贺延光曾介绍拍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的不易。当天中午,他顾不上吃饭,提前近3个小时赶到人民大会堂抢占位置,并反复调试曝光设置。当两位领导人同时迈步走向对方,他开始跟拍。胡锦涛伸出右手。连战也同时伸出右手。就在两党领导的手即将握到一起但仍有一点距离的瞬间,画面被定格,一张反映两岸局势的经典画面诞生了,取名为《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这幅图片,没有过多的细节展现,但情节展现却十分到位,交待了何人(两党领导人胡锦涛与连战)、何事(相隔60年后首次会见),何地(人民大会堂),再配以图片说明和画龙点眼的标题,成就了经典。最终,此作品获得《人民摄影报》2005年度全国最佳新闻摄影奖、2005年度中国新闻摄影评选金奖、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
五、鲜活细节让图片生动传情
细节可以打动人心,深化主题。新闻摄影作品,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中的细节,可谓是点燃人类情感的导火索。生动的细节,可以感染人心、产生共鸣、引起联想。一张有着上佳细节的新闻摄影作品,对于读者的冲击可以通过视觉直达心灵。精彩的细节,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深刻。一幅新闻摄影作品, 如果有了独特的细节展现,就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就能把相片蕴含的景象与内涵阐释得更加生动具体[1]。
细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细节通常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却往往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只要抢抓典型情节中的瞬间细节,才能生动展现新闻、感染读者心灵、提升审美价值[2]。细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获得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图片《孩子,妈妈带你回家》之所以取胜,笔者认为,除了主题深刻外,图片的细节生动是至关重要的。这幅图片中,柔弱女子与沉重行李的对比、佝偻的背部与坚毅眼神的对比、幼小孩子与坚强母亲的对比、模糊的城市高楼与清晰的农民工间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细节——高大沉重的行李、坚毅向前的眼神、怀中仰头熟睡的孩子,等等。这些细节记录了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年关不辞劳苦回家与亲人团圆的感人瞬间。
作者周科介绍,“2010年春运首日,我一早赶到南昌火车站,等待抓拍一些旅客回家过年时的各种表情。在等待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一位背着像山一样高的行李的妇女往进站口方向走来,怀抱中还有一个孩子。看到那被沉重的负担压弯的身体,我感到震惊,迅速拿起相机,抓拍到母亲这一瞬间的形象和坚定的眼神。这一瞬间定格的画面,是在最关键的两三秒时间内完成的。当我拍完后,其他的摄影记者急忙冲上去拍,但拍出来的画面要么是低头,要么是弯着腰走路的,因为这位母亲发现记者后,有意回避着镜头。[3]”
作者简介:周连山,男,安徽日报社主任记者,硕士,主要从事记者采编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凤桥.细节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和运用[J].新闻传播,2006(3).
[2] 汪加干.平淡无奇中可淘金——试谈“平淡题材”新闻摄影的运作[C].中国地市报论文集,2005.
[3] 胡沈明,吴治邦.从一幅获奖作品看新闻摄影必备的四种意识——评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孩子,妈妈带你回家”[J].中国记者,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