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
来 源:中国财经报发表日期:2015-09-25
中央财政近日安排的2015年209.8亿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有3.1亿元专门用于“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三区”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中央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3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专项支持该计划。
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均等化建设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财政多年来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覆盖乡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齐备。
然而在我国中西部省份,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贫困落后地区,虽然文化活动场地建了,文化设施也有了,但是能够操作、利用这些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的专业人员仍然严重缺乏,与东部省份富裕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差距逐渐拉大,已经成为全国公共文化体系均等化建设的短板。
2013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从文化人力资源方面对这些地区进行支持扶助。根据计划要求,2013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每年向“三区”县以下文化单位输送1.9万名优秀文化工作者驻地工作或提供服务,发挥优秀文化工作者的带动效用;每年从县以下文化单位选送1500名文化人员进行重点扶持培养,提高基层文化人员专业水平。
财政扶持保障文化人才待遇
根据“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要求,中央财政从2013年起,每年提供3亿元左右的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向参与选派、培训的文化工作者发放补助。实地支援“三区”建设的优秀文化工作者,每人每年可获得补助2万元;参加培训的“三区”文化人员,每人每天可获得补助120元。文化工作者在选派或培训期间,可以同时享受原单位的工资待遇。
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经济水平,制定了详细的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东部地区自行负担补助费用;对于中部绝大部分地区,中央财政按照补助标准的50%拨付补助金,另外50%的补助金由地方省级政府配套拨付;西部各省和中部地区的延边、赣南、湘西、咸宁等条件特别困难的地区,参照西部地区标准,由中央财政全额拨付补助金。
记者从文化部了解到,在“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省份还对“三区”文化人才在中央补助标准以外拨付了额外配套资金,进一步提高文化人才待遇。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由共青团系统选派到基层社区的志愿者,每人每月在“三区”文化人才补助标准基础上,按照团系统志愿者标准再补助800元。
根据规定要求,“三区”人才建设项目的补助金主要用于文化工作者支付食宿、交通等费用。文化部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受援单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积极承担了文化人才的食宿、差旅等费用,想方设法为文化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保证他们在“三区”安心工作。
精心组织选派工作
据了解,每年向“三区”输送的优秀文化工作者主要包括:从文化系统抽调轮岗的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社会上招募拥有文化专业背景的人员;随着机构改革,一些文化系统单位待岗、提前退休人员以及大批有工作热情、专业背景的志愿者。
记者从云南省文化厅了解到,云南省创新选派人员载体,组建了“云南省支持‘三区’文化人才服务团”,把选派到“三区”的文化工作者分为三类:文化辅导员,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村官;文化指导员,主要对象是文化专业人员,服务时间为三个月至一年;文化志愿者,主要对象是从社会招募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部门退休人员,服务时间为半年。服务团文化人才工作任务包括:深入农村,调研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帮助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规划;辅导农村、社区业余演出队、文化爱好者;创作、编导文艺作品等。
据介绍,有些地方为加强优秀人才的选派工作,制定了面试、评审等形式的遴选制度。记者从安徽省文化厅了解到,六安市叶集区日前组织了一场选派人员评审会,7名候选人逐一陈述文艺特长、拟服务区域、服务内容、服务计划、重点项目策划等内容,并接受区文化单位和乡镇文化站等派驻单位组成的评审组的质询。评审组围绕各人现场陈述和提交的方案情况进行综合打分,最终根据排名遴选出评分最高的3位选派人选。
加强基层文化人员培训
除优秀文化工作者对基层实地支援外,为“三区”基层文化人员创造培训机会,也是“三区”文化人才计划的重要任务。通过培训,基层文化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促进当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据介绍,目前基层文化人员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邀请文化专家到地方举办培训班;选派人员到艺术院校深造;对口单位到对口单位锻炼,如县图书馆到省图书馆工作锻炼;省外培训,如西藏自治区到重庆市举办歌舞类研讨班,等等。据了解,基层文化人员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培训学习机会,各地组织培训也十分积极。
记者从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了解到,重庆市根据基层一线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制定了2015年至2017年“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上派培养规划,采取长期专业培养与短期业务培训、选派急需紧缺人才上挂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三区”文化人才。具体来说,重庆市将组织百名宣传文化青年骨干挂职锻炼工程;对播音主持、表演、美术、音乐编创人才紧缺,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招考引进人才的县区,每年分类举办两至三期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对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举办一期至两期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群众文化组织、节目编排导演、非遗传承、广电器械使用等;开通重庆市文化人才网,建立文化人才远程教育平台,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免费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对接当地文化需求
文化部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特别注重结合当地需求开展对口支援。每年年初通过项目申报报送基层文化人才需求,地方文化机构将需求逐级上报,省级文化单位根据基层需求综合考虑派送文化工作者开展对口支援。
此外,通过项目制还可以开展灵活的短期项目支援工作。文化部有关人员给记者举例说,县文管所有一个考古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经过项目制申报,最终由省博物馆联系选派考古专家支援到县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考古挖掘指导;很多县图书馆一直以来采用卡片管理图书,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却没有人会操作,县图书馆将需求上报后,最终由省图书馆安排工作人员到县图书馆开展一个月的计算机系统培训。
“三区”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很多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传承和保护,“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也给予了专项支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非遗传承人到瑶族村寨开展瑶族传统服饰刺绣技艺培训,教寨子里的妇女刺绣,既传承了非遗记忆,也改善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贵州省组织100位县级、省级文化馆骨干参加由国家级传承人执教的侗族大歌培训,培训结束后安排他们分别奔赴100个侗族村寨,通过辅导骨干、组建歌队、开展活动等形式,提高当地群众对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的认识和自觉性。
据文化部介绍,“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各地政府逐渐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局面逐渐打开。据了解,2015年是“三区”文化人才计划调整年,中央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全面督导检查,并针对在政策、需求、选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改进和调整相关政策。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