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中国金融市场的下一个金矿
作 者:王开宇 来 源:市场营销发表日期:2015-05-11
根据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展望推测,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14.9%,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达到32.8%,总数超过5亿。与此同时,预计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超过2.6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21%。可见,未来10到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对金融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尼尔森《2014中国金融市场综合追踪报告》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财富的积累,准老年(45~54岁)、老年群体(55岁及以上)的家庭流动资产仅次于35~44岁的中年群体。然而,目前的绝大多数金融服务和产品相对集中于崛起的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群,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市场势必会产生老龄人群的服务空白。“老年消费市场在中国依然是一块尚待被充分开发的市场。今天的老年群体相比十年前来说,更多的财富积累使他们具备了更强的经济实力,所以这一定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尼尔森中国副总裁于海霞指出。
投资产品和信用卡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准老年、老年人群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尼尔森调研发现,准老年群体比其他人群更愿意尝试新产品和消费,这可能与他们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且子女处于学生阶段,尚不需要为他们准备房贷首付有关,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信息化和数字化,以及受到子女的积极影响,准老年、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尤其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正与年轻人群逐步接近。然而,尽管准老年、老年群体有较高的资产,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但他们持有金融产品仍相对局限,尤其体现在信用卡和投资产品方面,不论是较传统的存款方式、还是与其他年轻人群相比,其使用和投资比例还是较小。“谁能在老年人群中率先建立起产品优势和顾问式的合作关系,谁就能赢得未来中国这块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于海霞认为。
策略一:推出定制化财富管理咨询服务 尼尔森的研究显示,由于准老年、老年群体的投资产品持有比例较低,因此,相比于总体人群(22%的资产分配于活期),他们更愿意将资产分配在活期存款当中,尤其是准老年群体(33%的资产分配于活期)。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趋势的逐步明朗,消费者的利率导向将使得活期存款流动更加频繁,银行也将面临白热化的竞争,因而,如何通过更加有竞争力的财富管理产品绑定老年、准老年群体,将更好的助力品牌竞争和实现双赢。尼尔森的研究发现,在银行贵宾服务中,准老年群体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程度(51%)高于总体人群(44%),一定程度说明准老年群体需要银行人员提供定制化的理财服务帮助他们转化存款,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充分了解准老年群体财富现状和理财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理财咨询服务将至关重要;另外一方面,与老年群体类似的是,他们的信用卡持有比例相对较低,需要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他们的日常消费提供基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投资意愿,如何向准老年、老年群体推广信用消费,并将活期存款转化至其他财富管理产品中也将进一步助力于客户绑定。
策略二:完善信用卡产品创新 准确了解准老年、老年群体的消费场所将有助于找到提升信用消费的机会点,尼尔森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年轻人群,准老年、老年群体在传统渠道,如菜市场、批发市场的消费比例更高,因此,现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信用卡使用意愿;此外,准老年/老年群体的消费场所也有相当一部分集中于卖场/超市/百货商场等现代化渠道,这些渠道均可以使用信用卡,甚至是嘀付消费,因此,针对性培养他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将尤为重要。尼尔森认为,参照老年/准老年群体中信用卡持有者的信用消费习惯,将有效帮助制定针对非持有者的推广策略。《2014年中国金融市场综合追踪报告》发现,准老年群体在餐饮、机场类场所使用信用卡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与他们高涨的消费意愿有一定联系;另一方面准老年群体则更愿意在医疗场所进行消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生命周期特点。目前银行信用卡的发放对老年人普遍不积极,甚至很多银行不对60岁及以上年龄的客户发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这一政策值得银行反思。综上对于银行而言,如何针对准老年人群的消费需求和老年群体的医疗刚需,设计出符合老年、准老年群体的产品/服务,并通过一定程度的优惠和促销培养他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将有助于信用卡产品拓展这一“蓝海”市场。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