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具大王”告别苏泊尔
来 源:华夏时报发表日期:2016-11-29
说再见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泊尔”,002032.SZ)11月20日晚间公告,公司于11月18日收到股东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苏泊尔集团”)的告知,苏泊尔集团股份减持计划已于11月18日届满。经过半年的减持,目前,苏泊尔集团仅持有上市公司3.23万股,持股比例不足0.01%,均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这意味着对上市公司苏泊尔来说,苏泊尔集团已经成为只是持股数较多的大户甲而已,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创始人苏增福父子等于是彻底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家族品牌。
对于苏泊尔集团的减持退出,有分析人士认为,苏泊尔已彻底成为外资企业的贴牌工具。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外资与中国商业文化融合不洽的话,对今后的市场份额扩张或带来消极影响。
根据苏泊尔公告,苏泊尔集团于5月19日至11月18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苏泊尔593.38万股(占总股本的0.93%),减持均价36.15元/股,变现约2.15亿元。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前,苏泊尔集团持有上市公司逾5596万股。2015年12月23日,苏泊尔披露控股股东法国SEB INTERNATIONALE S.A.S拟以协议转让方式受让苏泊尔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5000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9%,本次协议转让事项已于2016年6月23日完成过户登记手续。
2004年8月17日,苏泊尔成为中小板第32家上市公司。苏泊尔的实际控制人为苏增福,其自身持有上市公司19.22%的股份,通过苏泊尔集团间接持有25.52%的股份,其他4位非流通股东中苏增福与苏显泽是父子关系,与苏艳是父女关系,曾林福与黄墩清是岳父与女婿关系。苏增福家族合计持有苏泊尔42.86%的股份。
2007年法国SEB国际股份公司(SEB国际)通过要约收购等方式拿下苏泊尔控股权,之后苏氏家族就开始了疯狂减持。
2009年10月开始,苏泊尔董事长苏显泽持续在二级市场抛售苏泊尔股权,2009年10月连续3天抛售共计约142万股流通股,套现2806.48万元。2010年苏显泽先后减持11次,共计133.39万股,套现2667.18万元。苏增福2008年11月底至2009年底累计减持920多万股,套现1.5亿元。2010年上半年苏增福继续大举减持,仅在当年5月6次减持72万股,再度套现1177.22万元。苏泊尔的高管层也出现减持行为。
对于苏氏家族的减持,有分析人士认为,2009年末苏氏父子介入房地产开发,因此套现是为转型到房地产业务。
此外,苏氏家族曾卷入行贿案。2006年,当时占据国内压力锅市场最大份额的苏泊尔提出要被全球最大的小家电和炊具生产商之一、法国厨具巨头SEB公司并购,此举引发中国炊具行业的激烈抵制,认为这次收购成功后会造成市场垄断。后原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的受贿案判决书显示,苏显泽2007年两次行贿郭30万,之后并购案获商务部批复同意。
苏泊尔证券部人士告诉记者具体减持原因上市公司并不清楚,“不过目前苏泊尔集团在涉足卫浴领域。”
从控股到财务投资者
苏泊尔的前身是浙江台州玉环的一个农机厂,苏增福曾在海军服役8年,回乡当过农民,1985年时出任该农机厂厂长。当时苏泊尔只是给沈阳双喜压力锅厂做配件,后来因为竞争的关系被停止使用“双喜”商标,于是在1994年底注册成立了苏泊尔公司。20多年后,苏泊尔成为全国最大的炊具生产基地,苏增福也被誉为“中国炊具大王”。
公开信息显示,自SEB国际收购苏泊尔以来,苏泊尔的销售额和净利润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苏泊尔净利1.72亿元,同比增长71.98%;2008年净利同比增长34.72%;2009年净利增长20.81%。2010年净利超4亿元,同比增长30.44%。
苏泊尔2015年的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14.42%,净利同比增28.86%,扣非净利增25.32%,总资产11.49%。2016年的半年报显示,营收同比增6.92%,净利增19.10%,总资产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有一定比例的下降。从今年三季报来看,总资产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还有一定比例下降,但营收、净利等业绩还是增长的,总体来看苏泊尔业绩还是稳步增长的。因此苏氏家族选择彻底走人的方式,与其他上市公司实控方部分套现或业绩不佳闪人的方式就显得特别突兀。
公开信息显示,SEB国际收购苏泊尔是为借助国内品牌深耕中国市场,同时将高端产品理念带入苏泊尔。但与此同时,苏泊尔也曾被多次曝出产品质量问题。从乐百氏被达能收购后又抛弃的事例来看,国产著名品牌被外资收购后的利与弊,还是一把双刃剑。
财经评论学者虞东箭认为,从苏氏家族让出控股权起,他们就将自己定位成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投资者,逢高出局是必然选择。目前股价处在历史性的高位附近,减持其实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只是法国股东如何与中国商业文化融合是个大问题,此前重啤、水井坊都是长时间整合无果,而且对上市公司市场份额的扩张带来消极影响。”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