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招聘何时休?
来 源:HR沙龙发表日期:2012-08-30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位招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按照一般的理解,之所以要进行公开招聘就是要看求职者这个‘萝卜’是否适合职位这个‘坑’的要求。而所谓“萝卜招聘”,是网友对“量身定制”进行招聘的一种形象比喻。其具体操作是为有关系的候选人量身定制招聘条件或职位,以达到让关系户成功应聘的目的。近年来,中国各地不断出现的“萝卜招聘”现象刺痛了公众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神经,接二连三地曝出的丑闻,极大地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萝卜招聘”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
频繁上演的“萝卜招聘”
“萝卜招聘”一语具体何时开始流行已经很难确切考证。但当下有关“萝卜招聘”的现象在全国各地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中频繁出现,似乎让人屡见不鲜:如福建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招聘公务员,条件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结果该职位只有一个人报名,并且因此无需考试而被直接录取,属于典型的“萝卜招聘”。今年年初,网上又曝出“涟源市公务员选拔招聘,录取结果多为领导亲戚”的帖子。帖子中曝光的湖南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公开选调15名工作人员的考生成绩表,除了考生的笔试、面试和测评成绩外,在备注一栏还分别标有“市领导打招呼”、“家境好”、“副市长侄女”等字眼。对于最终入选的15名考生,爆料人称录取名单中有13人是“关系户”。近日湖北利川市人社局的招聘又被曝录用领导子女,涉嫌“萝卜招聘”。
有人总结出“萝卜招聘”几种常规操作手段:一是在报名环节。首先限定本地户口,美其名曰“解决本地人的就业问题”,这样即便名牌大学的学生要考,如无本地户口也没有资格,通过这一招将绝大部分竞争对手排除在外;其次对专业、年龄、技能等条件进行有指向性的限制,以符合特定人员的条件,进一步减少竞争对手;最后缩短报名时间,如一般定为三天左右,网上公布一天,这样使更少的人知道,而某些特殊群体往往事先就能知晓。二是在笔试环节。某些事业单位一般不明确要考查的内容,对考查要求也不做详细说明。如考试内容一栏仅备注为:事业单位人员应知应会知识。这让绝大多数考生无从复习,也为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三是在面试环节。就一般情况而言,笔试还是比较难掺水的,而由于面试环节并非完全公开和透明,评委的自由裁量权很大,面试考官要想关系户在面试中拿高分就容易多了。以上只是根据招聘流程大家所能想到的一些常规操作手段,现实生活中上演的“萝卜招聘”往往会出现更精细的安排。但是,不管用何种手段给“萝卜招聘”披上“马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违法违规而进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
“萝卜招聘”频繁上演的根源
在当今的中国,工作很难找,好工作更难找。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是待遇相对丰厚的部门,竞争十分激烈,看看每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人数和录取比例就知道遵循程序进入是何其艰难。“逢进必考”、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择优录取相关人员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就业上的公平和正义。而对于那些一门心思想通过捷径将子女送进这些部门的官员来说,这种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则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阻碍。他们既想按照规定进行公开招聘,又想让子女顺利过关,“萝卜招聘”也就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因此,“萝卜招聘”之所以在各地频繁上演,原因再简单不过。从近期查处违规招聘的过程来看,一般会经历这样的流程:出现问题、媒体曝光、追究责任。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体曝光尤其是网上爆料成为揭露违规招聘的主要手段,这既体现了舆论监督在守望社会公正上的巨大作用,也恰恰反映出制度内监督的缺失。而且,对“萝卜招聘”的问责并不坚决彻底,即使“萝卜招聘”被媒体曝光了,最多只是拔掉萝卜而已,对制造“萝卜招聘”的“幕后黑手”鲜有处罚,远没做到人民日报评论所提倡的“拔出萝卜清除污泥”。预期收益巨大、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使“萝卜招聘”屡禁不止。
“萝卜招聘”的蔓延危害无穷
对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而言,升学和就业(创业)是改变命运的两大主要途径。而层出不穷的“萝卜招聘”直接把就业演化为一场可怕的“拼爹”游戏,堵塞了一些中下层的社会成员通过就业改变命运的渠道。这种行为赤裸裸地践踏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不断挑战社会底线,对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的概念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日渐艰难,权力与财富、弱势与贫穷仿佛都是不得不继承的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报告中直言,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人民日报曾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披露,“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导致相对被剥夺感强烈”是公众普遍出现弱势心态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机会的不均等让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淤积和固化。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社会成员失去了公正、公平竞争的机会,那样的社会注定会丧失活力,更糟糕的是那样的社会也注定会没有梦想、没有希望。社会流通渠道被堵塞的趋向最危险之处不仅在于社会分层被固化本身,而在于这种固化给中下层普通民众带来的普遍绝望与被剥夺感。一个绝望的群体,尤其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绝望的、弱势的群体,是很容易铤而走险突破底线的。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早有断言,如果一个社会可以明确地划分为既得利益者和要求改变现状者,且这两个群体之间泾渭分明的时候,就是社会动荡和充满变革风险的时候。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就必须杜绝“萝卜招聘”这类阻碍社会各阶层流动、破坏社会公平公正的行为,让所有的人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
“萝卜招聘”的治理之道
“萝卜招聘”这类官员通过不正当权力为子女竞职大开绿灯的行为,就程序和实质而言,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权力腐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涉及与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有利害关系的事项,应当奉公守法。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18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对“萝卜招聘”的治理是有法理依据和制度基础的。当前的症结是“不缺制度和法律,缺执行”。各种监督制度的落实和强化应是杜绝“萝卜招聘”这类权力腐败现象的核心举措。在强化监督的同时还要突出问责。不仅要拔出萝卜,还要清除污泥。只有问责到底、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才能真正杜绝类似事件一再发生。2010年9月,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因为“特招”女儿事件引咎辞职,这值得我们加以对照。我们期待,随着制度不断健全,监督不断强化,违法违规的成本不断提高,令人深恶痛绝的各类“萝卜招聘”现象,最终能够减少乃至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