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国际经贸十大新闻
来 源:国际商报发表日期:2014-01-02
1 WTO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诞生
事件: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12月7日在印尼巴厘岛闭幕。会议达成了世贸组织历史上首份多边贸易协定——“巴厘一揽子协定”。协定内容包括贸易便利化、部分农业议题以及发展三个部分。会议同时明确,在未来12个月内,对所有多哈未决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关心议题制定工作计划。
短评:“巴厘一揽子协定”是世贸组织成立以来达成的首份多边贸易协定,是首个全球贸易协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各方实现了看似难以达成的目标,标志着多哈回合谈判12年僵局终获历史性突破。
2 区域自贸协定谈判紧锣密鼓
事件:今年以来,区域自贸协定谈判密集开展。3月15日,日本宣布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其派代表团出席了7月23日在马来西亚城市亚庇举行的第十八轮TPP谈判。日本和欧盟3月25日晚宣布启动经济合作协定(EPA)谈判,并于6月24日在东京举行EPA第二轮谈判。5月9日~13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文莱举行了首轮谈判。6月18日,八国集团峰会闭幕,欧盟和美国在此期间宣布将正式展开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首轮谈判。7月8日,这一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开启。根据双方设定的时间表,美欧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将在两年之内完成。
短评: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牵头的全球贸易协定进展缓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域自贸协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在“巴厘一揽子协定”诞生前WTO被架空的评论频频出现。对此,专家分析,区域自贸协定谈判的持续发展将推动全球贸易发展,预计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仍将持续发展。但自贸协定受惠范围较小,规则不统一,不能促进全球资源技术的最优配置,区域自贸协定不能代替WTO的作用和功能。
3 发达经济体推量化宽松政策
事件:继美国之后,欧元区、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于4月2日率先公布议息结果,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50年低点不变,澳元对美元涨幅创出日内新高。4月4日,日本央行推出新的货币宽松措施,承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向市场注入1.4万亿美元资金,到2014年底,基础货币量将扩大一倍至270万亿日元。消息引发日元大跌3.4%,创17个月来最高跌幅。4月4日,英国央行表示,将维持2009年3月~2012年10月购买的3750亿英镑的国债计划不变,维持0.5%的基础利率不变,英镑对美元报1.5078/80;次日英镑对美元报1.5232/34。
短评:实行超低利率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贷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这一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会刺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发展中国家造成输入性通胀风险。
4 两党分歧导致美国政府停摆
事件: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的2014财年开始。由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未能解决新财年的政府预算分歧,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因此取消访问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并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及东亚系列峰会的行程。10月16日晚,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议案结束联邦政府关门。12月10日,美国国会宣布两党达成预算协议,从而避免政府在明年1月15日再次关门,并确定了直至2015年10月1日的联邦政府支出规模。
短评:美国政府关门迫使几十万联邦雇员下岗回家,许多政府服务项目受限或关闭,初步估计损失240亿美元。政府关门还引发了对美债违约的担忧,外国投资者短期内对购买美国债券失去信心。美国政府关门还导致部分美国景区关门,影响赴美游客行程。
5 ITA扩围遇困境美方中止谈判
事件:日内瓦当地时间11月21日,正在参与扩充《信息技术协定》(ITA)谈判的世贸组织“核心集团”成员在确定协定最终涵盖的产品范围方面取得进展。由于各方对谈判进程预期不同,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谈判的信息技术(IT)产品贸易协议再次面临困境,美方突然宣布中止谈判,目前尚无重启谈判的时间安排。11月2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就《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发表声明。
短评:美方的要价远远超出中方产业的承受能力,这是《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至今未能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中方知道,美方迫于其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压力不愿作出任何让步,但美方无视处于弱势的中方企业的诉求,无视两国企业竞争力的巨大差异,令中方无法接受。美国仅以其个别产业的少数几项产品未能得到满足为由,即放弃大多数国家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对包括中方在内的所有谈判参加方所作努力的漠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6 美联储打响削减量宽第一枪
事件: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把每月的购债规模小幅削减10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短期利率将维持在低位,期限比预先承诺的更长。在作为美联储主席召开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本·伯南克说,如果就业前景继续改善,那么美联储很可能在明年大多数时候“谨慎地”缩减购债规模,量化宽松(QE)将在2014年年末完全结束。这一举措是这次史上最大规模货币政策的历史性转折点。
短评:美联储消减QE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号已非常稳定。不过,QE退出不仅仅是美国的事,也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今年5月,美联储主席首度表示可能在未来数月减少购债后,国际金价应声下跌并接连创出新低;不少新兴经济体反应强烈,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货币也急速贬值。由于担心国际资本的撤离,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年中接连发生货币贬值、股市下滑、国债利率攀高情况,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包括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受到影响。
7 两机构推出国际贸易新算法
事件:1月16日,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首度公布全球贸易测算新方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以单个商品在全球生产链上不同经济体产生的附加值为基础进行贸易统计。根据新方法,实际由外商赚取的价值将从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中被剥离出去,中国贸易顺差的账面数据将明显缩水。
短评:传统方法只测算总贸易流量,无法准确反映生产链全部过程,原产地被误读;同时,也不能反映其他国家对产品生产的贡献,产品出口方贸易额被高估。新方法通过考察附加值的进出口,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国际贸易和各国之间的商业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产业链。用附加值来测算国际贸易的统计方法,反映了各国在生产链中日益分散的情况,有助于各国重新评估贸易失衡问题。
8 中欧光伏之争终以和解告终
事件:经过中欧双方艰苦、细致的谈判,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价格承诺”协议8月6日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2012年7月,以德国Solarworld为代表的欧盟光伏电池产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7月27日中欧就光伏问题达成解决方案。
短评: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是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件,也是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双方领导人高度重视,并共同表达了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意愿。中欧双方最终通过对话与磋商解决光伏贸易摩擦,有助于维持开放、合作、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欧经贸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为中欧在光伏领域扩大合作奠定了基础。
9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庄园”开启
事件:6月7日~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两国政府换届后的首次元首会晤。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会晤、晚宴、散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会晤和交流时间加起来超过8个小时。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
短评:在此次会晤中,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这种共识,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对世界和平与繁荣有积极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不走历史上大国冲突老路、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
10 两个“丝绸之路”带热区域合作
事件:3月,习近平出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见证了两国政府和企业间多项合作文件签字仪式,涉及能源、生态环保、人文、地方合作、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中亚之旅,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呼吁“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出访印尼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短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人口近30亿,东端连着亚太地区,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海上丝绸之路”则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拉近,对于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两个“丝绸之路”建设的倡议获得了相关国家的热烈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