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连发难 海外路为何走不顺?
来 源:国际商报发表日期:2013-02-06
接连不断的“337调查”,频频出现的贸易摩擦,近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接连遇阻。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走出去”领域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相关政府部门又能做些什么?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近日宣布,对华为、中兴、三星和诺基亚公司的3G和4G无线设备发起“337调查”,以确定这些产品是否侵犯美国公司专利权。这是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第4起“337调查”。
此前,美国贸易委员会已经投票决定对中国产碎纸机启动“337调查”。频频出现的贸易摩擦让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接连遇阻。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走出去”领域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相关政府部门又能做些什么?
国企海外四战略
1月31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显示,在欧盟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有48%在欧盟投资时遇到了监管问题,政府审批与国家安全考量成为主要的监管障碍。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教授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48%这个比例并不算大,不必过于担心。”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向国际商报记者透露,近期商务部、外管局、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海外中资机构77%处于盈利或持平状态,有23%的机构暂时亏损,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刚刚在海外起步的企业。“总的看来,中资机构‘走出去’的大势还是好的。”
卢进勇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以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到海外寻求发展的今天,遭遇来自国外企业和政府的阻力是正常的。“实际上,欧盟的投资环境还是相对比较自由的,总体说来是欢迎外来投资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仍会对成长过于迅速的企业心存忧虑。”卢进勇说。
卢进勇介绍说,目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有70%~80%属于大型国有企业。他建议国企在“走出去”时实施以下四方面战略:“第一,应注意在当地的宣传战略,增进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我们的了解;第二,应实行‘抱团出海’的战略,借助国内民营企业和当地资本的力量发展;第三,应注意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在当地树立良好的美誉;第四,应加大国企自身改革力度,实行‘政企分开’的策略,打消当地对国企背景的疑虑。”
政府应做好三件事
同样是在1月31日,有外媒报道称,欧盟贸易专员卡尔·德古特要求华为和中兴须将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上调29%,以降低这两家中国电信设备供应商在欧盟27国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德古特还提出,欧洲设备供应商应该获得中国电信市场30%的份额。作为交换,欧盟会放弃对中国公司接受补贴一事的调查。
言外之意是,如果中方不答应上述两个条件,中国和欧盟之间或许将爆发全面贸易战。
对此,卢进勇教授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在一些敏感领域——比如中兴、华为涉及的电信领域,多数欧美国家要么是禁止外资进入,要么是限制外资进入,中兴、华为遇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再加上欧美当地经济的下行压力,共同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地方政策保护加剧。在一些行业中中国企业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会导致来自当地企业、政府、工会的多重压力,比如在电信和太阳能领域。”邢厚媛说。
卢进勇表示,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其对服务业的开放是没有固定的时间表的,而是通过一对一谈判,依据“对等开放”的原则展开的。中兴、华为在海外现在已经开始涉及到除电信设备产品以外的电信服务领域,所以欧盟才提出中国电信市场对欧盟对等开放的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这方面的谈判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卢进勇认为我国政府还应做好两件事。
一是建立长远的对外贸易战略谋划。“应做到未雨绸缪。应该对今后十年二十年‘走出去’的企业的状况有一个相对详细的预计。包括在对外投资方面、服务业走出去方面、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方面将出现什么样的局面,都应做好准备和规划。”卢进勇说。
二是应积极冷静地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摩擦。“应该把这些一时的阻力和障碍视为一件好事,企业之所以面临了新问题,是缘于我们的产业有了新发展,应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邢厚媛认为“增强合作意识”是中国跨国企业必须补上的一课:“‘互利共赢’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应在正视竞争的同时,提倡更多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在中国文化中‘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和谐、和睦的精神同样应该体现在中国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