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投资在震荡中探路
来 源:国际商报发表日期:2013-10-12
“下半年,国内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跨境资本流动将继续呈现较大震荡。”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如此指出。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专业人士表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态度的鼓舞下,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速有望“转正”。对外投资则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和投资保护主义等因素作用下更加艰难,全年可能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开放引资亟待转变理念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副主任郝红梅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减弱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力。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框架建设等都对资本的跨境流动产生不利影响。“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增幅有望‘转正’。”虽然大环境对于跨境资本流动似乎不妙,但郝红梅却如此预判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无论从投资的周期性规律,还是从中国引资的比较环境来说,2013年中国经济都已进入了增长周期。郝红梅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资本投资获利提供了前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传统优势依然在总体意义上存在。
除此之外,中国空前的开放举措,尤其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不仅在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范围内确立了自由化、便利化、市场化等诸多原则,而且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在全球投资保护主义之下进一步开放的信号,给投资带来利好。“中国的引资应当抓住时机,进入新的阶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教授章昌裕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引资不应再停留于传统的做大规模上,而应根据各地发展情况,选择性地发展引领未来方向的优势产业,尤其是居于国际前沿的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制造业,如3D打印技术等。
就业是撬动投资的杠杆
“赴海外投资虽然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等阻碍,但机遇仍存在。”章昌裕表示,就业是投资和贸易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矛盾点,在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围绕就业这一核心问题,海外投资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章昌裕表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时期,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为了出口更多商品,比较注重对贸易和本国市场的保护,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上更为盛行。不过,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都需要通过加大产业投资来扩大就业,从而逐步走出危机阴霾,在客观上也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机会。“我认为跨国投资增长的总趋势是肯定的,但增幅可能会比以前有所放缓,总体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章昌裕判断说。
不过,专家指出,中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形成整体实力,由此导致的国有企业亏本“走出去”、民营企业“走出去”生存艰难等现象,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中国的对外投资,要完成‘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三个步骤,才算合格。”章昌裕说,中国企业既要抓住机遇走出国门,也要“走进去”和当地融合,更要形成良性的运营机制一直“走下去”。
章昌裕建议国家通过谈判等多种手段获得投资国的市场准入,勇于进入到高科技领域,比如互联网并购,尤其是技术并购;并且在资金上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实现更自由的汇兑制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同时,建立健全中小担保企业基金,并将其落到实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担保,降低其风险。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