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职业经理人的养成》
“正能量”的概念不难理解。人际交往、媒体传播、职场环境,乃至一个人的独处,都会传递能量,或为正,或为负。正能量会让人变得更趋乐观,更愿意积极的评价自我、看待他人、分析问题,更有可能让他人与之相处时体会到“如沐春风”。非但如此,由于人的主观性较强,善于发掘自我正能量的人,更容易形成积极性的自我暗示,这或多或少会增强任务执行的动力。
反之,释放并陷于负能量不可自拔的人,则容易为悲观、消极思维所左右,常常还敏感易怒,久而久之,职场路越走越窄,身边的亲友也与之保持安全距离。可以说,激励职场人士修炼正能量、祛除负能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思科前中国区总裁林正刚所著新书《正能量:职业经理人的养成》出版后,很快走红,分析起来,这要归于两方面原因。首先,“正能量”一词近来突然走红,特别是“7.21”北京雨灾过后,不少媒体反复引导公众关注雨灾中的“正能量”元素、不要把视线都只投在对有关部门的批评上,使得恰好新上市的《正能量》一书可以分享“正能量”这个词的热度效应。其次,职场法则特别是职场新人、职业经理人上位“秘诀”一直是图书市场中的热门题材,虽然这类图书大多没有什么新意,而且电视里、网络上以及报刊副刊当中都能看到类似的经验介绍或段子荟萃,但是职场法则好说不好用,再加上读者(白领)大多健忘,因而其总是处于不断重复的探索学习之中。
按照书中阐述的观点(公开表达赞扬,私下提出批评),笔者应该对《正能量》这本书提出若干赞赏,除了前面提到的正能量效用之外,还可以围绕书作者林正刚提出的核心观点和部分案例进行引用阐发,甚至不妨改写李开复、王利芬、蒋锡培、何志毅等一众名流推荐语中的原话——剧透一下,这就是财经类、励志类、生活类图书书评的一般写法,依样画葫芦一点儿都不难……
当然,《正能量》一书确有亮点。书的第一部分中,职场中人要树立好的心态、解决焦虑的方法、遇到问题时不要找借口、注重与他人的沟通树立求同存异的职场原则、企业中“后勤”部门要积极服务业务一线等观点,都很值得职业经理人、职场新人学习。书的第二部分是从管理者、组织(企业)领导者的角度出发,这部分的主题是如何让组织中充满正能量,林正刚据此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且经其管理实践验证过的观点,比如,领导者不应做(制定或批准)没有细化目标的计划,企业要制定兼具激励性和可实现性的销售指标,管理者要与员工分享愿景,要注重企业文化团队中的文化差异,在员工出现不合理行为时要首先检查企业内部的工作机制是否不合理,等等。实际上,这些也是国外(主要是美国)一些大公司高管、高校学者、咨询机构专家出版过的类似主题读物提及过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尽管很可能会被人说成是“传递负能量”,但笔者还是认为,这本书相比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其他一些同类读物,无论是书作者提出的观点、引述的案例的新颖度,还是书内容的可读性,以及书中各章节、各篇之间所能形成的对照佐证,都只能打个“中”的分数。
不知是否因为脱离职场新人的角色、处境已经太久,林正刚在《正能量》一书第一部分的许多叙述都带有说教意味,并且是不经符合逻辑的求证而提出直接判断。比如第2章,他自称从事销售工作20多年来,没有感觉到销售指标带来的压力,经验之一在于“假设这个指标是合理的”。这种说法的不靠谱程度如此明显,以至于他本人都不得不在下一页补充说道“这种心态是对是错,我不想去评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
更突出的问题在于,为了强调“正能量”的重要性,书中多处都刻意贬低所谓的“负能量”,甚至还得出“多说好话不是坏事”等教条;举出的例子是,医院重病病人听不得实情,更适宜用善意谎话使之保持求生的想法,这跟企业管理中的一般情况是匹配的吗?
同样在第2章,林正刚称,“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职场环境不好,其实我认为职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关键是你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一个不太理想的环境,这个就是成功的秘诀”——为此举出的例证居然是,网友所称的某人“在公司里基本上什么都愿意做,别人叫他做什么都不抱怨,都很乐意去接受。后来这个人越来越成功……”
《正能量》一书中引述的例证没有可信、可查实的出处,上两段其实已经指出过了,书中还有被用来说明作者观点的一些例子,带有极端性,例如第1章的举例,某名校高才生不会沟通导致只能做开关阀门的工作、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