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诉律师应该如何求职——帮你了解非诉律师工作的好文
文/东八区西低 北京市竞天公诚(深圳)律师事务所
适逢北京迎来初雪,看到朋友圈有人贴京城披上白装的图片,似乎让五年前昌平那场柔绵无声的夜雪又再扑面而来,只是止于竹园窗户的一幕冷屏。法大四年艰涩的法科学习一方面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置换成意思自治、刑法谦抑,另一方面也将律师的职业理想深深烙入脑海,经久不衰。
在法大的第四年,毅然决定回到这个伴随二十余载一同成长的深圳,从业的将近两年内与天南地北的律师同行门一并经历了若干个凌晨四点,短暂回顾自觉支撑前行的似乎有虚荣,有执迷,还有一份小小的敬仰。
如果说回到求职那刻是否有什么值得分享,似乎那些务虚的个人理想和体悟又碍于其适用性和实用性,所以大概只能总结下面一些教训,供各位未来同仁们参考。
一、你想要什么?为何是非诉律师行业?——非诉律师工作的日常
我想,或许大多数人在毕业求职时都自问过这个问题。但我理解,如此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不应委屈服务于求职就业选择的讨论语境,也不可能在就业选择时就可觅得终极答案,而应该是一个发现和反思的过程。因此,我理解,这个问题在鄙文的意义应当是,倘若选择成为一名非诉律师,那么至少应当清楚或认同非诉律师工作的日常能够更好地为你发现前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个良好途径或环境,否则为何不选择其他行业。个人而言,在非诉中的资本市场领域浸淫了两年,“我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已越来越不那么轻易地引起反思,但似乎反而越发彰显一个事实,非诉律师这样一份工作确实提供了一个寻找答案的良好环境--引发我思考更多的问题,譬如,法律作为一项商业中介服务时与传统的民主自由等理念的关系,以及工作本身的意义为何。
从事非诉律师职业的念头是大一时在端升参加一个非诉律师职业分享会时开始建立的,随后在选修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实务课、时任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有关WTO法律的讲座,以及师兄师姐的交流请教,等等场合逐渐深化。彼时有关非诉律师职业、或者具体至资本市场、证券领域律师职业的直观的印象已初步形成,由诸多keyword构建,大概是OT、suits、business trip、paperwork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班、熬夜、出差。
是的,加班熬夜出差似乎构成了非诉律师(或者严格来说是资本市场领域的非诉律师,同时囿于笔者执业资浅认识浅薄,可自觉根据上下文涵义将非诉律师适时理解为资本市场领域律师,为挣点稿费不容易)工作日常的基本面,其中junior尤甚。
设想你入职后的几乎每一个月应当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循环,这样一班人在上一个月一直在努力地撰写多个项目的多份dd报告;dd工作间中领了项目中senior或口头或书面(有心人或许会留意senior口头提及的疑问)告知的legal research工作;除此之外为了和项目中的Accountant“愉快地聊天”还一直在恶补CPA中的审计和管理会计实务知识;并且在所内的培训中尚有若干问题值得以及需要进一步厘清;在这样的一个月后的第一个周一的凌晨三点钟终于回复了近期答复客户及/或老板及/或senior的最近一封邮件;然后周一早上九点初(不敢包票九点前或九点整)来到office;和老板、senior汇报了dd报告中涉及的几个项目上的重点问题后;老板告知周二需要随同前往不知名的项目现场参加项目启动会并立即开始新一个项目的dd工作;终于到了周末可以回家睡自己床,然而一觉碎醒,想起工作还有十之五六挂在todolist里,无奈爬起开电脑工作,loop…loop(这样的状态应当算是正常,因为已经省去一些nasty的事宜)。由此行内有句鸡汤是,等忙完这一阵,就可以接着忙下一阵了,或者,我们只是抽时间吃饭,抽时间睡觉罢了。
因此,如果在上述非诉律师的日常中你认为应该、或者、大概、maybe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虚荣、尊荣、受虐的满足、一群人的寂寞、以及专业水平种种,我想你已经具备乘风破千浪,过关斩六将,拿下非诉律师行业offer的思想前提。其实by this I mean,如果上述听起来还行,那对你来说非诉律师应当还是不错的职业选择。
二、怎么要?姿色、细分、时机、简历、笔面经
就算根本不必想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直接大丈夫考虑怎么要到这份job。具体而言,在选择律所投递简历时在如下一些方面可提起注意:
(一)姿色。个人理解,非诉律师行业还是“嫌贫爱富”的。简而言之,北京/上海的“金君中方海”素有非“北清人政外”不招的不良癖好,甚至个别律所的个别业务部门已经不招收本科生学历人员(指转正入职)。其次,外所通常也不考虑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应届毕业生,除前述高等院校的个别优秀毕业生例外。因此,为免“竹篮打水”,建议在选择律所投递简历前应当对自己的几分姿色,比如学位、学历、性格、语言能力、工作城市等方面有所评估。当然,也很有可能你就是某所的不良癖好的例外,毕竟这也是他们的另外一个不良癖好,所以,匹配律所的问题也仅是一个初步的考虑,是否投也仅是一瞬的考虑,有个底就好。
有关律所与学历的匹配问题,可上学校BBS、绿舟、寄托法律专版等网上社区摸索,或直接向从事律师行业的师兄师姐取经更靠谱。同时,也可观察各大律所发布的招聘公告中的一些特定要求。
(二)细分。投递简历时应当对所投律所、团队、合伙人擅长的细分业务领域有所了解。非诉领域律所或团队的术业专攻有别,具体有资本市场、银行、反垄断、房地产、知识产权等等,其中资本市场业务又可以分为证券、并购、私募,证券又可细分为境内外IPO、新三板、债券等。因此,建议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英语或小语种)以及了解的深度具体做出选择。同时,对拟投递简历的合伙人也应当提前做个dd,了解其性别、性格以及其惯常业务领域、最近完成的交易等等,有助于在面试时取得先机或及早放弃。
有关律所擅长哪些领域建议可通过ALB、LEGAL500、汤森路透、Chambers以及Legalband等法律评级机构公布的律所排名、奖项来大致了解,有关律师团队亦可通过前述排名奖项披露的具体交易的承办团队来了解,或者通过律所微信公众号查询其撰写的评论文章了解一二;有关合伙人的业绩或者个人事宜可参考前述具体摸索。
(三)时机。时机很重要!本人错过了北京大所的招人旺季。通常在大三司考前即可开始关注各大律所的招聘信息,切莫等司考完了再颓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投简历,毕竟金子(您的简历)被发现还需要一些些时间不是。另一方面,时机也是指在对具体某个所的具体某个合伙人有所了解后,直接向该合伙人公示的邮箱投递简历,在业务领域、招聘需求等针对性都更强,以及显得更有诚意。因此,重要的事情说多两遍,时机很重要!时机很重要!建议保持时刻关注,提前花点时间花点网费刷刷招聘广告,司考也更容易通过(事实如此,如此有求职热忱和思想高度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有关律所发布招聘广告的方式,初步可考虑这些方面:律所官网、绿舟、学校BBS、律协官网、求职网(58同城、智联招聘、中华英才、拉勾)等。如果可行,目标律所或团队内有熟悉自己或认可自己的师兄师姐的话,通过内荐会是成功率较高的一种途径。
(四)简历。Literally,简历就是,简要展示履历。建议尽量压缩在一张纸上,中英文各一份;具体内容可包含个人信息、教育经历、工作履历、奖项、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即可,忌赘言,重倾向(根据投递目标合伙人的执业情况倾向性地撰写)。其次,在投递具体合伙人或者外所时,建议可以将个人CV作为附件或者邮件正文附上。再次,如有moot经历或者辩论赛经历的,会是合伙人的preference,因此如有则建议尽量浓墨重彩写。
建议对简历作持续性地修订完善,同时建议邀请多方参与一起相互修改,身边一些同事的简历通常是投递前经过几十次修订。
(五)笔面经。这点或许是应届毕业生初初求职最关注的。,通常律所的招聘流程不外乎为笔试、HR面试、合伙人面试,各有侧重。部分外所可能会有机试,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回答部分考验逻辑、情感的通识题目。
具体而言,笔试一般为案例题、中译英、英译中。另外,笔者参加的FF的笔试还包含文书题,形式为替合伙人撰写发送给客户的简短的memo,主题不一定与法律专业问题有关;HR面试通常是有关个人情况、薪资期待、岗位期待等等的问题,另外也会从各角度或明或暗的方面考察性格、沟通等情商方面的问题,通常这个环节HR都表现得亲易近人;合伙人面试环节则因人而异,有的par比较tough,可能会对interviewee简历上某个具体经历做真实性、参与深度等方面的考察,也有可能一上来便就自己承办项目中遇到的某个具体专业问题,从实证分析或方法论等方面进行提问;有的par可能比较mild,像聊天一样,就简历、学习经历、从业规划、个人理想、从业原因/动机、兴趣爱好等方面展开考察,末了稍微考察对法律事实或法律问题的分析判断和研究思路。
应对笔试的技巧是,建议从上述提到的各种approach查找所投律所的笔试题目,总结考察的思路和领域,继而作概括性、思路性的事先准备,毕竟从收到笔试通知到开始笔试那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在案例分析及翻译题上有太大突破。
应对面试的技巧是:i)着装正式干净、切忌迟到、也不要由其他人陪伴一同前往律所参加面试;ii)提前准备1-3mins的英文自我介绍,对诸如:为何从事律师、如何认识非诉律师行业(如鄙文第一个问题提及)、未来职业作何规划、简要介绍简历中提及的某个经历的过程和收获等等一般性问题,想好回答的思路和keywords(中英文);iii)谈吐要沉着冷静,如果觉得紧张切莫放任情绪,可尝试深呼一口气,放慢语速留给思考的时间。
最后,希望鄙文至少对求职选择有所借鉴。倘有幸成为律师同行,则愿能找到指引风雨兼程的渔灯,不论是虚荣或是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