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会不会说话?有一个可怕的词叫做“但是”
来 源:未知发表日期:2016-07-22
1
听一位企业家说起自己的一项有趣观察: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甚至朋友的数量,都和他说“但是”的频率成反比。你越爱说“但是”,别人越不喜欢与你沟通,越不喜欢和你合作,也就越不喜欢和你深交。
我意识到“但是”这个词的可怕,缘于有次写了篇重要的文,请一个朋友提意见。我相信那天自己的态度是谦虚的,他每指出一点,我都 “你说得太对了” “你这想法太棒了”地恭维着。
可毕竟我对这篇文深思熟虑,所以紧跟着一个“但是”,就开始大谈自己为何这么写。结果朋友拂袖而去,甩下一句话:“你有那么多‘但是’,其实一处都不想改,还来问我干嘛?!”
2
留心自己口中和耳中的“但是”,大抵三种类型:
1)“吐血数升,但是出师未捷”的苦逼。比如,你对主管说“加班到半夜,但是做不完啊”,然后主管对老板说“我已经催了他好几次了,但是他不做啊”……
2)“你很牛X,但是美玉微瑕”的苦心。比如你妈对你说“你很聪明,但是太懒了”;主管对你说“你做的不错,但是还有些地方要改进”;闺蜜对你说 “你穿衣服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如果再瘦一点就更好了”……
3)“你说的对,但是我的更对”的苦衷。前文我的所为,就是典型的例子。
总而言之,“但是”句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说的都是屁话,“但是”之后的才是真话。只是因为那些真话多半让人不受用,所以我们装饰了各种柔情万种的前缀,就像手术前的麻醉——其实不过是加了美图效果的推诿、指责和自以为是。
问题在于,你我都是历经千万个“但是”洗礼的老鸟,潜意识里不仅有了抗药性,还有了过敏反应,等着对方的“但是”就像等着“一大波僵尸即将来袭”的警报。因此“但是”不仅没有了你自以为的缓冲功能,还让前面你处心积虑的铺垫变得虚伪,让后面你直抒胸臆的表达变得尖酸。
3
我学到的一种办法,是将真话出场的顺序前置。因为“但是”句型之所以刺耳,在于往往把丑话说在“后头”,而根据峰终定律,一席话的结尾会决定别人对你这番言论的整体印象。
你评价某人“工作效率高,但是个性随便”,给人感觉更像是批评;而改为“个性随便,但是工作效率高”,则像是一种赏识。又比如 “一个女大学生晚上去夜总会陪酒”,那是东京热的剧情走向;但如果改为“一个夜总会小姐白天坚持去大学听课”,那就分分钟变中国好声音学员。
同理,前文的例子中,“加班到半夜,但是做不完啊”改为“还没做完,但是我昨晚已经连夜加班了”,“你做的不错,但是还有些地方要改进”改为“还有些地方要改进,但你已经做的不错了”,是不是就有了负转正的效果?
就我的例子而言,如果我先巴拉巴拉说自己为何这么写,最后说一句“但是你的想法更棒”,这样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方又能感到被真正认可,何乐不为?——至于要不要照着去改,我只能告诉你,别人的意见永远只是参考。
另外一个办法,是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建议:用“而且”取代“但是”。
例如把“你穿衣服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如果再瘦一点就好了”改成“你穿衣服越来越好看了!而且只要再瘦一点,简直就完美了”。
“但是”是转折,“而且”是递进,一词之差,就让你的语气从尖酸变得热情。
4
语言技巧,说到底只能缓解“但是”散发的负能量。当你月薪三千的时候,更有必要学会的,是在职场上把“但是”老老实实地藏在心里。因为你“但是”后面的想法,往往没有你预估的那么高价值,却可能给人留下惨不忍睹的印象,诸如“不知天高地厚”“情商低”“鼻孔朝天”“脑后有反骨”等等等等。
有个故事值得回味:某公司流水线上,两个员工用同样方式在打包。老板经过时说“这看上去不结实”,A默默地加一条绳子,B则辩解“但是,这样已经很结实了啊”,然后长篇大论地向老板证明,这样包装有多科学,多为公司节约成本。B觉得自己才是真正为公司着想。可后来,A升职了,B还在流水线上……
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道理是深刻的。老板看重的其实不是一条绳子,而是对尊重的渴求。如果你非要用“但是”去剥夺这份尊重,那最终被剥夺的只会是你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