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忙越有面子, 让无数人心甘情愿地成了劳碌命
来 源:未知发表日期:2017-01-12
“‘周末’到底是什么?”这是以1912年为背景的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第一季中,格兰特罕太伯爵夫人维奥莱特·克劳利(Violet Crawley, the Dowager Countess of Grantham)所问的一个知名问题。这其中的笑点是,太伯爵夫人一身的贵族气息,她甚至连工作日和周末都分不清。与《唐顿庄园》描述的主张相似,身份研究领域的理论家之一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在1899年曾说:不必工作、可以优哉游哉地过日子(也就是他所谓的“坚决拒绝工作”),是体现自身地位的最有力方式。这是有道理的:毕竟如果你很富有的话,想要休息多久,就可以休息多久。
如今,美国人永远都在抱怨自己忙,甚至想都不用想。如果有人问“你好吗?”,大家不会再说“好”或“我很好,谢谢”,而是习惯性地简单回应“忙!”
这不是我们的主观判断。一项对节假日信件的研究表明,信件中提及“日程繁忙”的次数自1960年代以来就急剧增加。此外,我们也分析了知名人士在 Twitter 上发布的各种“假装谦虚”的言论,发现许多人都公开抱怨自己“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或“迫切需要一个假期”等。
媒体也从不吝惜对“工作忙碌、没有空闲”生活方式的大加赞赏。广告往往能够反映出当下的社会形态:过去,广告中总是会出现富人在游泳池边或游艇上放松的桥段(比如,凯迪拉克在1990年代推出的“旅行的唯一途径”活动);现在,广告中则全部是长时间工作、闲暇时间极其有限的大忙人,例如2014年在超级碗时段播出的凯迪拉克广告中,就出现了工作忙碌的商人对长时间度假的人进行嘲讽的情节。
这一现象非常有趣,于是我们决定开展一系列研究,来探讨一个人展现的繁忙程度将如何影响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一系列实验中,我们对不同组别的人描述了不同的内容——一种是长时间工作的生活方式,一种是悠闲轻松的生活方式。在其中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读到的是对一个名叫Jeff 的35岁男人的简短描述。一组参与者读到,“Jeff 长时间工作,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另一组参与者则会读到,“Jeff 不工作,日子过得很悠闲”。阅读了这些描述后,参与者要据此猜测Jeff的社会地位,并且进行打分。
我们发现,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工作忙碌的人的社会地位高;有意思的是,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自身对社会流动性的看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越是相信一个人会因为努力工作而获得成功,就越会认为那些放弃悠闲、始终工作的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为了衡量人们对社会流动性的观念,我们使用Christian Bjornskov等人在2013年发布的“社会流动性认知测量表”(perceived social mobility scale),来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社会是流动的以及工作会带来成功(测量表中使用的句子包括:“从长远来看,努力会带来成功”“人们有机会摆脱贫困”)。
过去的一个世纪发生了什么急剧变化呢?我们认为,社会地位的象征之所以由之前的“休闲”转为现在的“忙碌”,很可能与知识密集型经济体的出现有关。在这一经济体中,那些拥有雇主或客户看重的人力资本特征(比如能力、雄心)的人,往往在就业市场中需求量很大,甚至会供不应求。如果你告诉别人自己很忙、有做不完的工作,其实是在向对方暗示你是受欢迎和追捧的,从而提升了在别人眼中的地位。
我们想知道,这种转变是否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待那些迎合忙碌生活方式的产品和服务的看法。虽然奢侈品已被证明是彰显地位的有效工具,但是我们还想了解,无论一个人实际有多忙,使用产品或服务来表现自己很忙碌是否也能有效地向别人彰显自己的地位。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探讨了一个使人联想起忙碌生活方式的省时杂货店服务(在线购物与送货服务平台 Peapod)、一个使人联想起更富足生活方式的食物与杂货店品牌(Whole Foods)、以及一个对照品牌(Trader Joe’s),试图探究这三个品牌在彰显地位信息方面存在什么差别。我们将超过450名受访者随机分配到任意一组,进行实验室研究。每一位参与者都会读到一份资料,上面描述了一位中年消费者在这三家零售商的购物情况。这项研究表明,使用Peapod 和使用WholeFoods一样,都可以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高,因为这些品牌都会使人联想起一种因忙碌而必须省时的生活方式。这个发现与我们的假设一致。我们也发现,虽然Peapod与 Trader Joe’s 两个品牌被认为一样贵,但是使用Peapod 比使用 Trader Joe’s 会彰显出更高的地位。
同样的,我们在另一项研究中证明,相较于戴一副音乐耳机(一种使人联想起休闲与自由时间的产品),戴一台免提蓝牙耳机(一种使人联想起忙碌生活与多任务处理的产品)会向别人彰显更高的社会地位。研究中,每位参与者都获得了一份关于35岁女性Anne 的个人资料。其中一组拿到的资料说Anne戴着一副免提蓝牙耳机,而另一组资料则说Anne戴着一副音乐耳机。我们发现,当Anne戴的是蓝牙耳机而非音乐耳机时,她会被视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与先前研究的发现一致。重要的是,我们也排除了产品的主观昂贵性以及创新性作为这一现象的替代解释,从而证实了这一现象。
最后,我们想知道这一现象在不同文化之间会有什么差异。在一项研究中,我们特意招聘了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多名国际参与者。我们再次发现,在美国人的眼中,工作忙碌与更高的地位是相关联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意大利人的眼中,工作忙碌的效果正好相反。研究发现,意大利人更符合凡勃伦的理论,认为休闲是更高地位的标志。一方面,这可能意味着意大利人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态度更健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意大利人并不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流动性高的社会中。事实上,这些结论跟其它研究中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假设是一致的——美国人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流动性较高的社会中,相信自身的努力能够提高个人社会地位,而意大利人则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在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
虽然忙碌、少闲的状态越来越能彰显社会地位,但是疲惫生活方式的不良后果也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对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如今,就算太伯爵夫人的“百分百休闲”生活方式过时了,我们也不应该拥护“7*24工作”的生活方式。周末万岁!(丁铭 欧明谓 |译 马雪梅丨编校)
西尔维亚·贝莱扎(Silvia Bellezza)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营销学助理教授,之前曾在路易威登和达能的营销部门工作。她的研究侧重于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者使用产品和品牌来表达身份的方式。尼鲁·巴哈利亚(Neeru Paharia)是乔治城大学的营销学助理教授。阿娜特·基南(Anat Keinan)是哈佛商学院的营销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