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消极怠工的人,都是被“不值得定律”击中的人?
来 源:未知发表日期:2017-07-14
有人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所学校观看教师合唱团演出,发现一位先生始终金口不开,恰好身旁坐了那位先生的领导,遂试探性地问道:“那位缄口先生,课教得不怎么样吧?”被问者大为惊异:“咦?你怎么这么了解他?”问者笑了,心说:隔着十万八千里,我怎会了解他?我只是从他脸上那种“不值得”的表情中看出了他是一个不幸被“不值得定律”所言中的人。
若一个人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他会对此事持敷衍态度。因此,此事不仅难以成功,就算成功了,这个人也不会有成就感。因为他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就是著名的“不值得定律”。
→ 值得做的事,值得做的更好
在《朗读者》上看到秦玥飞的时候,被震惊了。这个20来岁的耶鲁高才生,没有选择通往财富的康庄大道,而选择去湖南一普通农村当一名普通的“村官”。他为村民解决屋顶漏水、修水渠、安路灯、建养老院、信息化教学等一些“琐碎”的事情,而且一干就是6年。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有人说,他有一手好牌,但被他打烂了。而他却认为自己现在做的事情,非常值得去做。秦玥飞的父母是蓝领工人,供他求学的路上,付出许多艰辛。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往小的说,是希望“让每个人过得更有尊严,让每个家庭的孩子有超越父辈的可能性,希望帮助所有的父母,实现自己父母的愿意。”往大的说,就是“年轻人的生命里应该有乡土。田野里的事、农民的事关乎家国。”
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个性和气质与现实处境。
自己真心认同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才能满怀热情的去做。让成就欲较强的员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让依附欲较强的员工更多地参加到团体工作中、让权力欲较强的员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职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热情。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负的责任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经历的阅历不同,思想上的理解不同,是不可能对任何事情和看法都取得一致的。况且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司集体的一分子,不可能完全掌控我们自己。在许多情况下,自己认为对自己的成长是不值得做的,是在浪费时间,但还要“违心”的、不情愿得去做。这就是现实处境。
世界经理人博主“石庆”总结了五种不同现实处境下,如何正确运用不值得定律。
→ 不值得做的事,有时要“违心”的做下去
·自己认为“不值得”,上司认为“值得”做的,必须十二分努力做好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我们认为非常“不重要”的工作,却被上司认为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它。这种差异,可能有站在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看法的差异,也有思想上存在的差异。
这时的你,即使看法不同,心里再不情愿,也应全心全意地用十二分努力把这件事做好。特别是面对新上司,有意见可以提出来,但上司一旦形成决策,就应坚决执行,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职场人的本分,还是生存的需要。
·自己当时认为“不值得”,长期来看应该是“值得”,坚决做好
这主要是自己当前的看法和利益与长远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如做企业,从长远来看是必须要盈利的,但从当前看,可能会是要吃亏的,吃亏的事,是“不值得”做、也不应该做的。但“和为贵”、谋发展往往是从吃亏开始的,当前看起来是做不值得、不应该做的事,但为了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坚决地做好。战争时期的战略后退、为了最终胜利而放弃、牺牲眼前利益,就是这个道理。
· 自己认为“不值得”,社会认为“值得”,认真做好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时是一个矛盾体。当前,许多个体企业,靠剥削工人、偷税漏税等不正当手段,把价格压的极低,搞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使许多合法企业难以为继。一般企业有钱时,都会想到社会利益;但在没钱时,也不能以牺牲社会责任来换取企业利益,这样做,既不道德,也损人不利己,到头来,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 自己认为“值得”,上司认为“不值得”,偷偷做好
在有些情况下,自己认为“值得”,上司认为“不值得”,如对我们的个人职场生涯有利的事,可能作为上司没有感觉,并明确反对,我们该怎么办?
在表面上,应照上司的要求去做,不跟上司发生正面冲突。但在下面,对这个对自己长期发展有利的事,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特别是完成好上司交办的工作的同时,还要去做,但要偷偷的去做,尽可能晚让上司发现。因这种事情迟早会让上司知道,还应提早相处策略的对策来。
· 自己认为“值得”,环境认为现在“不值得”,暂缓做好
对开发型、行业领导型的企业和个人来说,当我们的思想、产品超越了当前环境,即我们认为的“值得”超越了环境的现状时,对这项工作就应“暂缓做好”。如北京这样大城市的环保要求,对汽车要求达到欧4标准,对中小城市来说,将来一定会要求达到欧4标准,但在现阶段可能就要求达到欧2就行了,相关环保企业就不能强行推新欧4标准了。
总之,任何原理、定律对自己的发展、成长有指导性意义时,就可借鉴、应用。不值得定律的应用也是如此。
→ 关于“不值得定律”,看世界经理人其他网友的看法与亲身经历
当你处于为生活穷困潦倒时,你没有"不值得定律"的概念;当你刚毕业时,需要及时解决衣食住行,你没有选择"不值得定律"的条件;当你发现自己理想或目标时,你会放弃原有"不值得定律";当你感觉具有诱惑力而不能自拔时,"不值得定律"在你目前不产生任何作用。 怎样运用“不值得定律”,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或现实社会形势发展而改变"不值得定律"。它不是永久不变的"不值得定律"。所以,任何人在生活的现实中都有自己的"不值得定律"。
——网友“探索未来”
凡事都不值得你去敷衍, 凡事都值得你去做好。我觉得一个员工,不管领导把你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都能做的很好,这样的员工才让人放心。之所以有不值得定律,是因为自己太高估自己了。把事情看成是小事,自己去做是大材小用。这样是不对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都做不得好人,大事肯定也做不好。
——网友“田哥”
其实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员工跳槽的原因与不值得定律相关。 员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会开成一个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一目标便是其获得成就感的推动器。然而当企业管理与员工的价值观或职业发展目标不符时,员工便会产生抵触情绪。虽然他们会按部就班地完成被指派的任务,但他们并不开心,因为那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人力资源进行招聘时会很注意应聘者的职业发展目标与价值观是否与企业管理目标相抵触。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激励与有效沟通也可以降低“不值得定律”发生的机率。
——网友“爱爬山”
值得与不值得?每个人的判定标准不同,对所做的事情有没有兴趣,是否和自己的价值观相符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也是通过实践不断成熟起来的,当你看到不值得的时候,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其中更深邃的内涵,或者根本就不想去发现。世间本没有无趣的事情,只在于你是否做的深入与专注。我认为“不值得”是在人们放弃的时候才产生的。
——SHALAH
要想做值得做的事情,必需从一些不值得做的小事做起,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做值得的事情的机会。全部做的都是值得做的事情,那你这一生难道就值得了吗我看也未必。
—— 网友“泰山压顶”
老总让自己去做行政管理,个人认为不如做质量管理好,结果不去;让自己去做物流管理,也是认为没有质量管理实用价值高,结果还是没去。 正是自己认为那些事情不值得自己去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态度,现在想想,那也是一种锻炼个人的机会,可以让个人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我们身边,也会经常看到一些,即员工对某项工作没兴趣,通常表现为做事不积极,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差,这也是不值得定律的表象之一。
——网友“乡风”
工作中此类的“不值得定律”,从一般员工到高层管理者,比比皆是。 很多人之所以平平庸庸一生,就是认为很多事情都不值得做,做了没有个人回报,都是杂事琐事,这是一般普通人的认知,也是一部分人之所以消极怠工的原因,因此工作越来越没有激情,自己也没有进步。其实工作中没有小事,只有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
——网友“雨后夜月”
我曾经有遇到这样的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个销售员对自己的客户在打电话之前就有这么的定论: 这个客户不可能有广告投放的可能。那么就导致他对这个客户失去了信心,自然也就没有要继续沟通的动机和可能,凭他自身的经验就轻易做了判断: 这个客户不值得去挖掘! 因此,会产生"不值得"的想法,一方面是当事人自身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对环境和周遭条件了解不足,以偏概全,自然极易错失商机。 所以,事情可以分为轻重缓急,"值得"与"不值得"则当依时机与条件来评判,多方面了解情况,有效沟通,及时发现机会存在的理由,"不值得"在某些时候就会变得"值得"了。 有时候,这,就是成功者高于别人的地方。
——网友“锋和日丽”
所谓“不值得定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沟通不到位,价值观不一致!曾在一家港资厂任职过一段时间,总经理有三个秘书,所有的事情都得先跟他的秘书沟通,所有的指示都由他的秘书通知。我认为我收到的60%的指示都是不值得做的,但是没办法,必须得做,所以我的部门经常有抱怨,我也很同情大家,所以总是劝他们怎么也要应付一下。结果可想而知,终于有一次总经理大发雷霆把我当面批了一顿,当然没白批,我彻底明白了总经理安排此事的目的。 总结: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当你遇到不值得做的事情时,必须做好你的本职:上传下达,把事情弄清楚,这样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网友“jo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