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心“个性十足”带来职场风险
来 源:未知发表日期:2013-09-18
90后”已成为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力量”,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到“90后”的案件比例达到了10%左右,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案例 :
国外培训归来 “ 炒 ” 老板
小何是一家食品公司2012年招聘的“90后”大学生,因为该公司要从国外引进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所以出资将小何送到国外培训了2个月,并签订了为期2年的服务期限合同。在一次同学聚会时,有人建议小何利用出国背景再找一份薪酬更高的工作,小何觉得有理,便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炒”了老板。没想到,公司以小何违反服务期限约定为由,提起诉讼,要求他承担违约金5万元。
解析 :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安排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双方可以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限及违约金事项。因此,员工违反服务期限约定,在服务期限内提出辞职,需要依法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这对于刚刚入职,经济能力较弱的“90后”职场新人而言,不啻为一笔高额费用。因此,职场新人与单位约定了服务期限后,辞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违约后果再做决定。
案例 :
发微博泄露公司秘密
小美是刚刚参加工作的“90后”女孩,在一家通讯科技公司担任设计师助理,从事智能手机的研发工作。在小美入职之初,公司曾专门进行过商业保密培训,同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一旦泄露公司核心商业机密,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赔偿损失。小美平时爱玩微博,2012年8月,小美将实验室自拍照片上传至微博,但照片背景中有一款公司新研发的智能手机实验机型。照片被大量转发后,导致该款智能手机实验机型被提前曝光,影响了公司的商业推广计划。为此,公司将小美辞退,并通过诉讼向小美索要赔偿。
解析 :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违反保密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90后”职场新人是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一代人,但网络技术的普及也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提出了挑战,很多企业的商业信息通过网络被泄露。“90后”职场新人要提高保密意识,避免因一时疏忽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同时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影响。
案例 :
为看球赛伪造假条
小夏2012年7月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建筑监理公司,平时酷爱足球运动,经常熬夜看球赛。2012年8月,恰逢伦敦奥运会足球决赛,小夏为看球赛,通过网络购买了一张病假证明,并向单位请病假一周。公司人事部门经核实,发现小夏提交的病假证明是伪造的。考虑到建筑监理工作对员工诚信度的高要求,公司负责人决定依据规章制度与小夏解除劳动关系。
解析:
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开展企业管理的重要依据,包括考勤制度、薪酬制度等。在劳动者入职之初,企业一般会进行规章制度培训并签订遵守协议。“90后”职场新人务必要重视企业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涉及到“调岗降薪”、“辞退”、“解聘”等内容的“红线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规定,极有可能导致劳动关系的变更和解除,关系到劳动者的核心利益。同时,诚实、信用是劳动者的基本职业操守,不诚信行为,不仅会导致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消极评价,严重者还有可能被解聘或辞退。
案例:
不计后果频“闪辞”
1990年出生的小梁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2011年9月,小梁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家奢侈品公司的管理培训生。培训结束后,小梁被派到公司下属专卖店当店员,并被告知如果连续两年销售业绩较好,可以被推荐为店长乃至区域经理。小梁觉得公司品牌虽好,但要从基层做起,起点太低,于是在工作2个月后,小梁离开了这家奢侈品牌销售公司。2012年1月,小梁入职另外一家IT公司销售部,但在工作3个月后,又嫌工作环境不好而再次离职。
解析:
对于这种入职时间较短还频繁“跳槽”的行为,常被称为“闪辞”。缺乏成熟规划的“闪辞”给职场新人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大部分用人单位很看重员工的工作稳定性,频繁“闪辞”会降低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职业忠诚度的评价;同时,频繁更换岗位,可能导致社会保险断缴,影响医疗保险报销及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再者,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有服务期限协议,可能会因为“跳槽”导致承担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