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矛盾困扰就业 上大学前应做好职业规划
来 源:西部网发表日期:2013-05-17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近700万人,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近日西安市市属事业单位的招考中,拟招聘人员的416个岗位里,有91个岗位因报考比例不足规定的1∶3而被削减或取消。巨大的求职压力与稳定的事业单位岗位无人报考形成一对鲜明的矛盾。
就业现象
事业单位招考:
医学岗位少人问津 不限专业抢着报
在西安市属事业单位招考削减和取消的岗位中,医学类相关岗位占了绝大部分。其中,16个削减招聘计划的岗位全是医学类;75个取消招聘计划的岗位中,医学类和医院相关岗位占到67个,有许多岗位的缴费人数都是0。
近几年西安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医生均显得十分紧缺,该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学生就业比较容易,而且很多学生选择到南方等发达城市就业,相对比较难招。去年西安市属事业单位的招考中,因报考比例不足而取消的38个岗位里,医学类相关岗位也占到25个;削减招聘计划的10个岗位中,医学类相关岗位占8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按照5月9日西安市属事业单位报名结束时的统计,总共的报名人数达到了5.6万多人。大量报名者集中在不限专业的岗位上,按照5月8日的报名情况统计,西安市交通局的交通运输管理处招聘的两个不限专业的运输执法岗位,报名人数分别达到了3966人和1938人。
用人市场:
“冷门”专业 企业提前到学校“抢人”
公务员、事业单位这些稳定的岗位,在招聘时遭遇无人报考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西安。在云南今年的公务员报名考试里,有300多个岗位无人通过审核,其中180多个岗位无人报考;山东省济南市的公务员招考则出现不限专业抢着报的现象,不限专业的岗位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而一些有专业技术要求和基层的岗位报名者寥寥。
为什么这些人们观念中稳定的、带编制的岗位会无人报考?记者观察发现,这种无人报考的多为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无专业要求的招聘则总是人满为患。2012年陕西曾招聘2000名社区工作人员,对专业无要求,报考人数达到了惊人数字13万人。
实际上,不仅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从整个用人市场来说,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招聘一直相对比较难。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部长宋小强说,有一些专业本来开设的学校就少,学的人也不多,但其实市场需求一直都保持比较稳定的量,就显得比较难招。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小,企业会提前到学校去招聘,有些专业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被企业“抢”完了。
相对而言,文史哲类的专业本身就业就比较困难,这也是造成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有些岗位“扎堆”的原因之一:学生毕业时不就业,而是等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这样报考时就集中在了一些不限专业和要求文科类专业的岗位上。
专家建议
上大学前应做好未来职业规划
这种稳定岗位无人报考的情况,和用人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求职者的能力不匹配是统一的。用人单位不是不缺人,缺的是懂专业技术、能用的人,而这也正是目前用人市场上最显著的矛盾。
“对于就业的考虑,要从高考前就开始。”好前程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芸长期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工作,根据她的调查,九成以上在校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她认为,学生在高考前,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明确今后的职业方向。
张芸说,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以前,甚至在文理分科之前,就需要对职业性格进行测评。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过对职业性格的测评,分析学生擅长的、有能力从事的领域,锁定未来的职业领域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分析,在锁定的职业领域内,再分析出哪些岗位今后的需求量大、待遇好。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高考前就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在大学期间,学生就能明确地学习和实践,补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前做好就业准备,避免盲目就业,避免结构性矛盾。
就业政策
据新华社电根据中国政府网16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同时,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放宽创业培训补贴期限等。
通知指出,各地区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应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通知还要求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
六项措施
助力大学生就业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99万人,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一要落实现有政策;二要拓宽就业渠道;三要鼓励自主创业;四要完善就业服务;五要开展就业帮扶;六要促进就业公平。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