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故事

刘勇:又到黄花烂漫时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重庆市彭水县朗溪乡政府 刘勇

我叫刘勇 ,2003年6 月毕业于三峡大学。现在重庆市彭水县朗溪乡人民政府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今天,作为朗溪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成员,汇报我们团队在基层的经历和体会,我感到特别荣幸。

彭水县位于重庆市最贫困的东南部地区,当地有句俗语,叫“养儿不用教,彭酉秀黔走一遭”。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想要自己的小孩儿成人、成才,只要让子女到艰苦的彭水、酉阳、秀山和黔江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不用教了。 2003年8 月份,我们八名志愿者乘车前往朗溪这个与贵州交界的贫困乡。山路颠簸,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大学校园离我们越来越远,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深山中的小乡镇。当地人称朗溪为“ 386199 ”部队,意思是说,由于贫困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只剩下妇女(“ 38 ”)、儿童(“ 61 ”)和老人(“ 99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心情很沉重。

到朗溪后,乡里专门为我们召开欢迎会。会上,我们了解到,朗溪乡每年财政开支 70 多万,而财政收入只有 40 万,其余的靠转移支付。让我们意外的是,尽管乡里经费紧张,但还是为我们志愿者租来全乡条件最好的房子。领导的关爱使我们很感动,大家下定决心,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期望。

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之后,大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学校的志愿者在上好课的同时,主动给孩子们补习功课,卫生院的志愿者经常义务为病人看病。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一些小孩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危险,好多农民生病后却看不起病,当地有句俗语,叫做“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大家渐渐明白,虽然我们都是志愿到西部地区服务的,但是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通过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和捐款捐物的形式,充其量只能起到单个人的扶危济困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有限。像朗溪这样的贫困地区老百姓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脱贫致富。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其他一切问题就都无从谈起,我们的各种专业知识很可能就没有用武之地。

明确了目标,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走乡串户,力图弄清乡情。朗溪是什么呢?群众说:“朗溪是个山 KaKa ,红苕土豆玉米粑,要想吃顿大米饭,等到妇女生娃娃。”我们发现,朗溪是一个农业乡,种植结构单一,老百姓以种玉米和红薯为主,收益很差。我们就想,能否让老百姓改种一些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呢?我们走访农民,请教干部,发现朗溪适合种油菜,而且了解到,以前也有人种过,但是由于品种和技术落后,没有种起来。我们接着又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油菜籽的需求很旺。恰好,我们志愿者当中又有学农的,懂得油菜种植技术。就这样,一个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系统想法形成了。

想归想,做归做,最关键的是怎么做。我们深深地了解到,大家到朗溪来,既不是“救世主”,也不能当“独行侠”。我们的想法不论多好、多切合实际,在工作中都必须依靠朗溪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优势,尽快地融入本地社会,争取多方支持,发动群众自己动手,然后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丰衣足食。

我们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了自己的打算。乡领导对我们这么短时间就能有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构想感到很惊讶,也十分感动。不久,乡里批准了我们的规划,并且很快纳入乡政府工作日程。

说干就干。规划通过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在乡里的安排下,兴冲冲的来到码头村一组,召集了一批农民,你一言,我一语,向他们讲解种植油菜的好处、前景和技术。谁知讲了半天,越讲越发现场面尴尬。那些农民一个个神情麻木,一言不发,直到最后才有一个农民说:“我种了几十年地,难道还要你来教我吗?”那天真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好像让人兜头上泼了一盆冷水。我们回到乡里,好半天没人说话。怎么办?事情还得接着干。冷静下来仔细一琢磨,其实也容易理解。我们来了没几天,忽然去劝老百姓改种油菜,人家一时确实难以接受。看来得换个工作方法。

发现问题,换了思路,我们又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第一步,我们和乡里几名干部一起开辟了一块地,严格按技术规范制作了示范苗床。第二步,通过乡领导出面,在全乡范围内找到 50 多个有一定影响的农民,请他们参观示范苗床,观看操作过程,给他们讲解种植技术,掰着指头替他们算经济帐,这样种起了几十亩苗床。第三步,发动先参与的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油菜。那段时间,我们整天泡在田间地头,不论天晴下雨,一刻也不得休息。辛苦归辛苦,我们的想法总算一步一步实现了。经过“蹒跚学步”的艰辛努力后,我们在朗溪建成了 4000 亩的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

油菜基地的建成不易,而建好更难。刚到彭水时,一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我们贫困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思想观念落后,希望你们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带来新的文化氛围,这是我们贫困地区最紧缺的资源。”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后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一次下乡,我们发现一个农民把风香树的枝条插在油菜地里,感到很奇怪,我们就上前去问其中的道理,那位农民告诉我们,风香树的枝条可以避邪,插在庄稼地里可以防治病虫,他们经常一直这样做。群众思想观念封闭落后的状况让我们痛心,而他们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又使油菜基地建设举步维艰。

为了推广农业技术,建好油菜基地,我们自己掏钱买来农技书籍,从零开始边做边学边研究,请教农技干部,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通过创办刊物《志愿者之窗》,结合生产实际把油菜种植各个阶段的技术传播给群众。我们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群众一起学习、宣传和探讨油菜种植技术。有一次,码头村村民周登富拎着一棵油菜急匆匆地赶到乡政府找我们,一见面就问:“你们看,我家的油菜杆子烂了,咋的了?”我们几个志愿者仔细分析了那棵病苗,认为可能是得了菌核病。有了初步判断,我们又到地里考察实际情况,发现田里积水很多,油菜过密,于是我们建议他一方面挖沟排水,另一方面按标准喷施托布津。 10 多天过去了,周登富兴匆匆地来到乡政府,逢人就说:“大学生志愿者真有本事,真把庄稼的病治住了。”

朗溪的农民是朴实的,他们的感情是炽热的。每逢一四七赶集,参加基地种植的农民总会三三两两地来到乡政府看我们。他们很穷,但总是会给我们带一两斤鸡蛋,一篮子红薯,还会十分诚恳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有时候,他们会问:“你们真的就只呆一年么?”听了这话,我们心里很难受,也很感动。他们是不愿让我们走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拼命把工作干好,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油菜基地建设在整个彭水县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县里到乡里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有了这些支持,我们的心更热了,干劲也更足了。我们要以油菜基地的建设为开端,努力走出一条 “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2004 年朗溪乡油菜喜获丰收,取得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成绩。全乡油菜总产值达到 120 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过 100 元,比 03 年增长了一倍。在这个基础上, 2005 年我们又在朗溪建成了 5000 亩的油菜基地。预计总产值过 150 万元。 3 月,我们收获了漫山的油菜花带来的快乐, 5 月,朗溪群众必将迎来丰收的喜悦。

志愿者像桥梁,连接着高校与基层。当我们发现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时,我们向自己的母校求援,希望能在智力、知识上给予支持。于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大学积极回应,组织了专家团带着电脑和投影仪,驱车千里来到朗溪,为朗溪乡的乡村干部开设了“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题讲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的讲解,给听课者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知识之窗。不仅听课者一再要求延长讲课时间,一些本来不在名单的人也硬“挤”近来参加。彭水县的领导们则希望能通过青年志愿者牵线搭桥,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建立稳定联系,争取更多的智力支持。

回想两年来,艰辛终有可喜的回报,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这不是我们大学生志愿者为朗溪群众脱贫致富工作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种植油菜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但仅仅靠种植油菜,在朗溪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限。经过细致的调查,我们发现畜牧是朗溪的传统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但不是强产业。在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正在实施“朗溪乡大学生志愿者生猪改良项目”。就在来北京前,在我们的技术服务下,朗溪的生猪人工采精站已经开始使用了。我坚信,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在朗溪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知不觉中,我们和朗溪的群众已经相处了近两年,群众把我们大学生志愿者当成自己人、知心人和他们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每次我们乘车到县城去,司机总是少要我们的钱,我们不肯,他总会生气地说:“你们到我们这么艰苦的地方来做志愿者,我就不能做一次你们的志愿者么?” 那一瞬间,我们心里感动极了,我们觉得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真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