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者
辽宁电大教学服务中心 0403 法学本科 成长
一次好机会!一九九九年夏,我被单位选派去湖南省长沙市进行十天的采访学习。这也算是工作之余一种劳累的解脱吧!更是一种学习锻炼!
到了当地,便随着来自各省份的同志前往长沙参观。当我们路过一个小村寨时,山岭崎曲、田园耕种、炊烟凫凫,让我们足以领略了 “ 鱼米之乡 ” 的美景。但与这景色相悖的另一侧却让我们有些迷惑,也更加吸引我们这些 “ 光观游览 ” 者的好奇心。一座极不协调的房屋随意的丢在山坡下 —— 几块土坯拼凑而成的泥草房。
当我们走近那低矮的门前时,不仅让我们有些惊叹:连个蜡烛都没有的泥草房,条件坚苦让大家更为注目,在一个瘦小枯干的孩子面前我们停住了脚步。他 —— 只有十三岁左右!面黄肌瘦,用那干涩的眼睛,盯着我们这些陌生人,可能是过早肩负着重担,倒是给人一种成熟、坚强的感觉。
房屋的结构是泥草相互椅立,用几块木板拼搭而成的床,便算是家里唯一的家俱了。坑坑洼洼的地面上还有一些昨夜漏下未干的雨水。墙角矗立的菜刀,便是家里唯一的一把铁器。一位下肢瘫痪,盖着一条露出棉絮的被,侧靠着墙角的苍老、憔悴的女人 —— 这便是他的母亲!看上去能有五十岁吧。如此情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言以对。
通过村里人的介绍,我们对他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每天早上,书包挎在胸前,靠着营养不良而促成的瘦小的身体,背着母亲,翻越两座山,再走上近十多里的山路 —— 因为他要去求学!
当他上课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坐在校外的石台上等他,铁器相互敲打的撞击声,在告诉他的母亲,这便是他下课的“信号”。
到了吃中午饭时间,这么远的路程往返是来不及的,他就手拿着空碗,轻轻抠门,在挨家讨饭、充饥!在一次要饭的过程中人家不但不给,却往他脸上吐口水。坚强的他 —— 没有擦去,神色自如慢慢的转身朝下一家走去。
手持着仍是那只空碗,回到了学校门口。坐在了妈妈的身边,当妈妈问到:“你又没有讨到饭吧?”他默默无语,只字不提,受到的苦衷和委曲,他是不会说出来的。相依为命的母子俩,用着“树荫”遮挡炎热的太阳,也能从中感受到有一丝一毫的满足。
即便是这样,还时常遇到一些无知的小学生朝他们投来无聊的小石块,他不吱声,也不躲闪,任人叫喊与谩骂。
傍晚,却急忙跑出学校,挎上书包,再背起妈妈翻越那两座山,走上十多里的路程,回到了泥土搭成的这个家。转身再拿起那从没有砍过肉的“菜刀”去剁那分不清是秋菜还是野菜的,煮熟了,先去喂母亲,余下的残渣才是自己嘴里的“口粮”。他刷锅的“工具”也只有二种:一种是自己的“舌头”;另一种是那半山腰从上而下流淌的污泥水。
讨饭!要饭!已不多见。但在这种情形之下,弱小的年龄他对别人的嘲笑能做到泰然自若,守在妈妈的身边,仍不忘求学,实难可贵!而此时我感到惊叹,因为他才只有着十三岁的年龄,他却具备了同等年龄少有的这种毅力。
事隔一月后,该情况被湖南电视台新闻作客节目在黄金时段作为现场直播播出,他和他的妈妈被请到了会客大厅。十三岁的他仍然还是那样瘦小枯干。当摄像头对准了他脚上的那双皮鞋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双皮鞋足有“ 44 号”那么大!
“小张童你穿的这双鞋大不大呀?”主持人问道。
他轻轻的摇了摇头。
“我听说是村里的主任知道你要来这里来做节目,鞋是他给你拿来的,对吗?”
“是”。他点了点头!
主持人再次问道:“我们很想知道你背着母亲上学并走很远的山路,把母亲放在家里不行吗?”
他轻声细语地说:“我 …… 怕她挨饿。”
主持人再次问他,“那你不上学不行吗?”
… … 迟疑了片刻:“不行!”
说完,他就低下了头,大厅内少有的一种寂静 ……
主持人用那种咽哑的声音,低声对大家说道:“目前,他和他的家人已经得到县政府及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现在起小张童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已经得到的全部解决,他妈妈的病情也被当地医院给予免费的治疗。”
此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持久的掌声。我想,“他应该再也不用天天背着妈妈去上学了。”
次日,当黎明的阳光再次冉冉的升起,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我坐着公交车行驶在街路上,记忆犹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扪心自问,其实他的要求很简单 —— 就是不想离开简陋的课堂。
当我下了公交车,随手拿出了一支香烟,要在点燃的那一瞬间,我又吹灭了。
越过斑马线,迎面的音像店里,传来那清晰、优美的歌声 ……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 … ”
成 长
二〇〇六年三月八日
附:书画作品八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