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汶川目击:救援人员用血淋淋手抬起水泥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5日21:47 新华网

新华网四川地震灾区5月15日电 千万颗心的力量——新华社记者再赴震中汶川采访手记

新华社记者徐壮志

15日10时,我再次登上飞往震中地区的直升机到汶川采访——因为通信中断,又需要尽快发出汶川的情况,昨天的汶川采访非常短暂,没能深入灾害现场采访。听说15日军队将通过空投方式在汶川建通信基站,我决心再次进入汶川采访。

我们登机前,机场上已排满待命起飞的直升机。跑道边,挤满了救护车和医护人员们,他们来自成都市的各个医院。来自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王坤杰医生告诉我,昨天,仅他们医院就收治了400多名伤员。

“虽然医院里早已人满,但我们决不会放过任何一名伤员的救治,”王坤杰医生说,“温总理从灾区返回时,也带回了17名伤员。”

飞机迅速离地,飞向灾区。

同机的是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领导,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灾区道路毁伤情况和水库安全状况。狭小的机舱里,我们10多个人并肩挤坐在一起。

55分钟后,直升机降落。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领导一行离开飞机,我们则随即再次起飞。飞行员告诉我和同行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李刚,前方地区气象条件出现变化,必须返航。

这意味着计划中的空投空降将受到影响。先头部队徒步挺进汶川、茂县等地已有一天之久,他们的救助行动开展得如何,受灾群众现状如何……我一边思考着坏天气可能带来的损失,一边为自己不能再次进入汶川而沮丧不已。

好在,更多的好消息正在传来:济南军区、广州军区以及更多单位的飞机正在陆续赶来,各地的民用飞机也正动员赶来……

从北京到上海,各地的白衣天使正陆续奔赴灾区;从空降兵到海军陆战队,更多的部队正源源不绝地赶来;从小学生的零花钱到来自异国他乡的捐赠,更多的救援物资正向灾区汇聚……

落地后,同事李国利传来讯息: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在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区已构起可载重数十吨的漕渡门桥,使运向汶川一线的救援物资可跨越塌方严重、短期无法打通的公路,由水路上行20公里。

20公里,这个平时坐汽车时几乎只是说一会儿话的距离,如今却是阻隔生死的天堑!

从记者两天来的空中观测看,此次地震,乡村的损害明显大于城市。从飞机上往下望,随处可见山坡上、树林中有片片瓦砾,每一眼都让人揪心,那下面是否压着鲜活的生命?就在写稿中,我眼前仍不时闪动着14日在空中看到的那一幕:一堆废墟边上,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冲着天上的我们挥动着一块白布。

行文至此,眼前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的大屏幕上正放着这样一个镜头:几十双血淋淋的手,抬起了沉重的水泥梁,解救出了埋在废墟里的人。

我想到了那位年届六十、率部徒步挺进汶川县城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我想到了率部首先挺进几被夷为平地的汶川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我也想到了今天在直升机上认识的那位陆航团长余志荣——这位连日来频频飞行于灾区上空的飞行员,其亲人就在震中汶川,至今仍生死不知。

我身边的一位中校参谋正对着地图标识着每一支参加救援行动部队的行踪,另一位上校则规划着进一步动员民兵预备役的方案……整个指挥部大厅里,都是键盘声、电话铃声和将军们大声命令的声音。这些指令,正通过这座大楼里的几十个办公室,传达到灾区的每一支部队。

更多的艰难正在被克服,更多的天堑正在被跨越。

我深信,那深陷灾区渴望救助的人们,必定能在这千百万颗爱心所汇成的伟力中重见天日。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cmr.com.cn Inc.All rights
Baidu
map